Loading...Wait a Minute!

Angular实践系列(一):取消(Unsubscribe )订阅

Angular 用了大量的 Observable。我们经常开发的时候订阅后忘了取消订阅,这容易引起内存泄露,这里介绍两种取消Rxjs订阅的方法。

Async Pipe

| async 异步管道使您可以在 HTML 模板中处理 Observable。异步管道在组件销毁过程后自动运行取消订阅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omponent({
selector: 'cool-component',
template: `
<ul>
<li *ngFor="let item of todoList$ | async">{{item.name}}</li>
</ul>
`
...
})
export class CoolComponent implements OnInit {
private todoList$: Observable<string>;
constructor(private httpService: HttpClient) {}
ngOninit(): void {
this.todoList$ = this.httpService.get('other-url.com')
}
}

takeUntil

takeUntil 可以在订阅之前在 .pipe() 方法中调用。 使用此方法,您可以将订阅添加到主题。 如果你有几个订阅,你可以在 ngOnDestroy 事件中使用 .next() 和 .complete() 方法取消订阅

假设您通过 HttpClient 发出多个 AJAX 请求。 您不会将其直接传递给 HTML,而是首先对数据执行其他操作。 所以| 异步管道不适合这种情况。现在您有多个订阅!我们怎样才能一次全部退订而不是一个一个退订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omponent({...})
export class CoolComponent implements OnInit, OnDestroy {
private unsubscribe$ = new Subject<void>;
constructor(private httpService: HttpClient) {}
ngOninit(): void {
this.httpService.get('some-url.com')
.pipe(takeUntil(this.unsubscribe$))
.subscribe((values) => {
// Do something with the data
})

this.httpService.get('other-url.com')
.pipe(takeUntil(this.unsubscribe$))
.subscribe((values) => {
// Do something with the data
})
}
ngOnDestroy(): void {
this.unsubscribe$.next();
this.unsubscribe$.complete();
}
}

在 get() 方法之后有一个 pipe(takeUntil(this.unsubscribe$))。 通过 takeUntil,我们将这个 Observable 的引用添加到 unsubscribe$ 主题。在订阅过程中,Subject 持有对两个 Observable 的引用。

在要销毁组件之前调用 ngOnDestroy() 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我们调用了两个方法,next() 将向订阅传递一个空值, 使用 complete(),我们告诉订阅它已完成侦听新值。现在我们不必担心通过 HttpClient 发出一个或多个请求; 我们可以立即阻止他们。

领导力:不要做个“好人”

最近和人聊女孩子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老公,我给的第一建议是这个人必须是个好人,好人的意思就是要本心善良,有empathy 共情能力,但是给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要有领导力,做什么才能锻炼领导力,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做的东西,但是判断一个人没有领导力有一条比较管用,就是这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一直是“好人”,那么他就是不具备领导力。这个好人和我第一个建议的里本心善良的好人是不同的,但是这两个好人是可以集于一人之身,为什么需要领导力,因为领导力不光让我们可以做好工作,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因为领导是一个职位,但是领导力不是职位,而是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我不是一个情感博主,加上我今年一个工作的重点是我自己和团队里的Leader的领导力的提高,这篇文章我们就重点谈谈第二点。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自己这几年一直很努力,做事能力也可以,和团队的人相处大家对他评价都挺好的,但是一直得不到职位的提拔,有些比他年轻的人业务能力不如他,都开始带团队了,自己感觉非常不公,我想不少人也有这个问题,但是大部分人都会抱怨公司,抱怨领导,但是因为是朋友,如果聪明点做个好人,我和他一起骂他领导就可以了,但是因为是朋友嘛,就尽量说点有用的,我给他的回答大概就是,不要找领导的问题,我们大部分的问题都是自己的原因,我们平时做事有没有体现出来领导力,比如团队里人有问题,他说了觉得自己得罪人,那么就是缺乏领导力,缺乏领导力怎么可能去带领队伍呢?从平时对人来看,就是一个老好人,要想提升,我给的建议就是不要做老好人。

为什么具有领导力的人不能做个“好人”,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因为做个好人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假如你是一个男生,你让人给你介绍一个女性的朋友,这个女生挑不出你的毛病,但是最后人家还是拒绝你,拒绝的时候还会鼓励你说:“这个人是个好男人,老实,认真,勤奋,他一定能找到更适合的人”,看出这个问题了吗?你是一个好人,别人挑不出你的毛病,但是事情的结果呢?没有进展。你最多可以陪她看夕阳,永远没机会一起去看朝阳

那么回到领导力这块儿,假如你在一个公司里,领导对你的评价就是你是一个好人,你只是一个好人,那么你就要注意了,等于直接就说你没有领导力,但是,有的时候,我和人沟通,很多人竟然举一些例子,说你看看谁谁是大领导,你看看人家的是多么好,从不发脾气,和和气气。我只想说,如果理解还是这样,我就会觉得不光是没领导力的问题,智商都堪忧,首先大领导都是想得多,说的少,但是决定事情的时候都是非常有决断力,非常的狠,而且大领导是不会有时间去管你一个小兵的,那么小兵需要谁来管呢,当然是中层领导,中层领导如果做一个好人的话,大领导为什么让你当中层领导呢?大领导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有几个脾气好的?

我接触的一些人,本来各方面技术能力,工作态度等等都非常不错,但是一直很难有所突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选择做一个“好人”,不愿意得罪人,这就导致自己停留在一个Level上被困死了,这里面经常表现为以下几个:

  • 团队成员工作态度不认真,不想说。
  • 团队成员工作质量有问题,不想说。
  • 团队工作态度不认真或者质量有问题,不能直接说,说的很委婉,委婉的别人要么没听懂,要么装作没听懂
  • 团队人员工作不能改进,不敢换人。
  • 如果领导有问题,则更不想说,即使影响自己的发展都不说,选择自己忍着,选择自己吃亏。

这里面经常出现的原因有几个:

  1. 不想说,不想得罪人,因为我就拿这点钱,为什么要做得罪人的事。
  2. 不知道怎么说

但实际上,不管是做领导还是做团队一员,发现团队问题和提升的东西,就算不谈团队协作能力,对自己的利益来说,都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你是领导,你成员有问题,你不提,他怎么提高。 你是团队成员,你领导有问题,他领导不好团队,你不说,你又不离职,最后受害的更是自己,这里的受害就是整个团队不会成功,一个团队都不成功,你怎么可能成功? 这里面很多人觉得第二个问题知道怎么说是能力问题,但是我却认为第一个更是能力问题,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基本上你拿多少钱都不会这么干,因为一个人能力不是自己脑子想的自己能做就能做,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知而是行,不是看你知道多少,而是要看你把知道的东西行动和应用的能力,如果你不去”行“,那么你就永远停留在“知”这个层面,而且知的这个不通过验证,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实际情况呢。

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多能力都是不断累积的,尤其是领导力,更是需要通过实际的领导经验的,这领导就是要领导和组织去完成一件事情,或者负责协调去解决一个问题的。如果我们不开始实际着手解决一个小问题,怎么有能力去解决一个大问题呢?如果你不领导好一个小团队,谁会给你机会去领导一个大团队呢?

所以,领导力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做一个老好人,一个团队,领导是老好人,最后的结果就是问题不会得到解决,事情得不到解决,整个团队就会遭殃,最终这个老好人自己不能升职加薪,团队大部分人还会从心里记恨,觉得自己跟了一个不行的领导。 回到整个社会上也一样,你很难期望所有人都非常遵守规矩,而实际上也不可能的,不然不会有法律,不会有警察。如果其它人都选择做好人,那么整个社会的环境不是这样的。

回到家庭也一样,如果你对所有的事情都是老好人,对所有人都一样,你家里的事情肯定也办不好,你家里的人大概率也会受不少窝囊气,现在我去问女孩子,大部分的女孩子都不会再去选择一个老实人嫁了,嫁了的都后悔了,时代变了。我自己大学刚毕业时,和一个老乡,人家给他介绍一个女朋友,女孩子家人觉得他是一个大学生,收入也还可以,但他自己真的是一个好人,两人出去玩座公交车都隔几个座位,送女孩子回家都是后面跟着隔几米,过几天,女孩子这个人太老实了,自己不愿意了,后来经人介绍,和另一个人闪婚了,10几天后,女孩子跑了,理由是这个男孩子人太好了,太老实了。

一个家庭,一篇祥和,没有一丁点摩擦,这个家庭大概率就要完了,工作上,一个团队一篇祥和,没有争论,没有一点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小心了,证明团队没有进步了。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领导力不能是老好人,因为老好人可以勉强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不能推动那些需要其他人协作的事情往前进展,不能推动事情的解决。只要事情不能解决,不管是愿意不愿意得罪人,最终体现出来的都是能力问题。 这个就像一个穷人说不是不想挣大钱,而是不愿意去挣,大概率这个人是在做梦。

把自己当做产品

img

每年年初我们都要做一个计划,都希望自己有所进步,想在未来升值加薪,获得更好收入,同时在职场上受人尊敬,但是,到底该如何计划和行动呢?这里我介绍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产品,为什么呢?

产品要有MVP的功能

一个产品称之为产品,那么这个产品一定要有可用的功能,那么对应到一个人身上,就是我这个人有什么用?对公司、对家庭、对社会的用处是什么?对一个职场人士来说,你能给一个公司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要对别人有用,首先要有一技之长,其次,我们知道一个产品上线之前,必须是一个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MVP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是说一个产品有刚刚好(just enough features)的功能给早期用户使用以便他们能够为将来产品的开发来提供反馈。

A 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is a version of a product with just enough features to be usable by early customers who can then provide feedback for future product development.

那么,我们在职场中,就需要知道要进入职场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什么?比如一个技能,良好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等,一旦找到了这个MVP, 我们就去打造自己的MVP就可以了。

不要过度开发,尽早投入市场

这里强调MVP, 就是我们一旦打造好自己的MVP就应该立马把产品投入到市场,当然这里说的是投入职场,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完成应该MVP就开发完了,如果不是去搞科研,一般可能考研究生就不是必须的,尤其是考完了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个人认为必要性并不大,早点进入市场,就早点能够从市场拿到反馈,也就更早知道以后自己需要develop什么feature了,万一发现自己要开发的feature需要研究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到时候再带钱和带着学习目的回到学校,效果会大大提升。

产品要升级迭代

一个好的产品是需要不断升级迭代的,拿一个软件产品来说,操作系统的升级,使用设备的升级(PC到手机),界面的趋势(立体到扁平化),我们的产品必须要不断升级,否则就无法继续使用或者客户会抛弃使用,无法继续给客户提供服务,把我们自己当作产品,我们有现在是什么版本?Me1.0, Me2.0 还是Me3.0?工作十年了我们是否还是停留在Me1.0? 工作二十年了,我们是Me2.0还是Me1.1呢?

把自己当作产品不断的升级,我们就要对自己这个产品有个Release的计划,比如刚毕业我们可以是Me RC (Release candidate), 工作一年,是否可以达到Me1.0? 以后每一年是否可以是Me1.1, Me1.2…..直到自己30岁时是否可以有个大的升级升级到Me2.0, 到40岁时升级能否升级到Me3.0?

我们做产品升级时,主要做两件事,一个是开发新功能,另一个是修复上一个版本的bug, 那么我觉得我们把自己当作产品时也可如此,定期做新版本发布计划 (个人计划),同时对之前的自己做回顾,改进自己犯过的错,修复自己过去的bug, 发布产品的时候,写一个产品发布说明(新功能和修复的bug), 我们做的年终,月终总结是不是就是产品发布日志呢?

好的产品要有竞争力

一个好的产品要有竞争力,竞争力一般来说就两点,一个是不可替代性,另一个是高性价比。那么对自己这个产品来说,就要不断开发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这个产品足够好,让市场上自己这样的产品足够少。高性价比就是提供同样的功能,客户需要付的钱更少,那么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做别人也能做的事情的效率,别人10个小时能做完的,自己1个小时能做完,那么你就可以让客户少付钱。

总结

一个人的生命力大部分都比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更强,世上企业千千万,但是真正能活过50年的企业非常少,百年的长青企业就更少了,好的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来保持竞争力,必要的时候也需要革自己的命才能保持竞争力,微信敢于革自己QQ的命,OPPO和VIVO敢于革自己步步高的命。对我们个人这个产品来说,你在1.0的时候有竞争力的时候,不见得你在2.0时代的时候依然有竞争力,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走出舒适区,居安思危,在产品1.0的时候,就要思考2.0时代的事,千万不要躺在1.0的功劳簿上,那么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不能发出一点点的夕阳之光。

把个人当做产品,找到自己的基本盘,也就是MVP, 然后不断的升级迭代,不断的学习,让自己不可替代,提高效率保持高性价比,让自己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2020年终总结

往年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2020年却让人觉得过得很慢,新冠病毒让整个人类都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一年,我希望2020年不曾来过。2020年必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笔,一笔人类遭遇新冠病毒,共同抵御新冠病毒的壮烈篇章。

2020年,回忆都是很多痛苦,但是2021年要来了,还是简单总结一下吧。

工作方面

作为一个中年的需要养家糊口的男人来说,工作方面一直是投入时间最多的,做为一个分公司负责人,加上公司是做国外项目为主,今年的疫情国外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开年的时候,我是非常担忧的,尽一切机会争取和参与项目,稳定现有客户,加上在家办公,管理上也必须做出调整和适应,加上疫情期间公司也更换办公地址,上半年自己每天工作时间都是超长的,最后公司保住了以往的基本盘,营业额也略有增长,由于保密原因,工作内容这里就不便细说,工作上时间和精力投入都不小,总之,感谢党,感谢领导,感谢同事,更重要的是感谢自己的努力。

锻炼和健康

健康方面,由于在家办公,加上工作时间超长,工作习惯不好,久坐导致颈椎和腰椎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个是工作太忙,年初头几个月,基本上每天都是坐在电脑跟前10几个小时,第二个是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19年跑了一次全马和几次半马,就忽略了工作习惯,颈椎和腰椎的问题反反复复,这个是对我今年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几度及其痛苦。加上中间去按摩了一次,导致加重的很厉害,这里提醒大家轻易不要去按摩颈椎和腰椎,基本上大部分都是瞎按的,即使你觉得你找的人很专业,原因这里就不解释了。

今年还出现过头疼,心脏疼,但是做了各种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后来每天半小时正念冥想,坚持了一个月后,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自己本身是一个喜欢跑步的人,遗憾的是2020年跑步这件事基本上是废了,上半年疫情严重没法出去跑,再加上颈椎腰椎问题没敢跑步,后来让亲戚找了熟人做了核磁共振诊断,医生说可以跑步锻炼才开始慢慢恢复跑步,但是停下来那么久,加上身体问题,想恢复非常困难。最后一直慢慢坚持,11月8号勉勉强强跑了一个西安马拉松的半程。

个人成长

今年学的最多的就是医学,业余时间用了不少时间看研究医学方面的知识,研究医学的一些前沿的研究。

学习了《阅读与写作过程》课程,收获非常大,感觉自己原来读书就是识字了,学完这个课程,对中外很多著名作家,著名诗人,书法家写的内容真的发自内心欣赏,坚定了自己以后要多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要说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每天1小时,坚持了一个月的学习了沟通课,以往也看了很多书,但是今年才理解了什么是沟通,后面有机会详细聊聊。

技术方面的学习,很多都是工作需要的,今年这块儿比去年少多了,也不想写了,不想挑战太多的技术的东西,因为大部分的应用类的技术只要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都能很快学会,又不是去搞科研,高深的算法。技术方面的自我成就感越来越少了。

今年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是对“无限游戏”有了较深的理解,当我们以“无限的游戏”来看很多事情,那么很多事情和我们现在的理解会大不同,这个后面会写篇文章分享。

娱乐方面

今年基本上没有啥娱乐,不得不说是遗憾,期望的各种体育赛事几乎也没有。

非要推荐点啥,那么电视剧《女王的棋局》和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是值得看的,电影的话,虽然《八佰》有硬伤,但是不当正剧看的话,还是拍的不错的,科幻片《upload》也大开脑洞,至于大火的电视剧,《装台》和《大秦赋》也可以看看,装台看了2集,由于自己是陕西人,我只能说里面的人的性格,我感觉和我身边很多人很像,演的不错,但是就是节奏太慢,《大秦赋》由于说的是战国,先秦和秦,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经典的书都看不完,看电视对我来说有点浪费时间。加上很多编剧胡乱改,而且非要加上自己的思想,自己可能又没啥思想,所以很多历史剧我都不太看,这一点,我和李诚儒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

还有一件娱乐的事就是美国大选,对美国大选进行预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没想到通过娱乐了解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学习了一些美国的历史,对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制度,我现在是越来越怀疑是有很大问题的,反过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多理解和认同。

总结

2020年很多东西都不想写,不想回忆,如果将来老了无事可做要给自己写回忆录的话,那个时候我想肯定是可以把2020年很多东西拿出来细细的写一写的。

2020收获:

人生无常,经历生死,以后余生不虚度。

多加锻炼,身体第一,身体问题都是习惯问题造成的,尽量保证每天7小时睡眠。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沟通能力问题造成的。

学会玩无限游戏。

正念冥想有用。

用软件系统思维来看管理

本人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作为一家分公司的负责人,面对的全是程序员,程序员大部分都是更偏向技术,是不擅长沟通的,所以有的时候想管理好并不容易,因为你需要和程序员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框架,让程序员能够理解怎么和你沟通和高效协作,这是管理者需要时间思考的,最近,我看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有的时候我们说程序员的一些问题,程序员可能比较迷惑,他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同时,如果你对一个人和一个团队无法理解,你完全是无法帮助团队的,而团队有可能感觉委屈,自己做的工作没得到认可,但是问题就是别人不知道或者不了解你的工作,怎么认可呢?又怎么帮助你呢?为了让程序员能够理解一般领导者需要什么,今天我就用程序员能够理解的软件系统来解释一下。

前方高能预警:非软件人员有可能看不懂。

一个公司已经运行后,就和一个系统已经运行了一样,领导肯定要知道我这个公司运行的怎么样,那么要知道我这个公司运行的怎么样,看去年的数据肯定不够,因为去年的已经过去,我们跟关注的是现在和未来,要关注现在,那么就需要知道现在的业务运行情况,我们知道一个软件系统运行后经常需要一个monitor system 和logging system, monitor主要是通过一个中心化的界面了解到是否一切正常,如果不正常需要去查看logging system看问题出在哪里,然后通过Alerting系统来想相关人员发出Alert并同时创建一个issue到issue系统来追踪,领导要关注的就是这个Dashboard的大屏。

下面是一张基于Prometheus的一套监控,日志和警告系统

图片

下面是一张大概的Dashboard的图,领导需要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张图,各业务运行的状态和具体数据。

图片

如果看不懂,看下面类似的图:

图片

这里面有下面几部分内容:

  1. 团队或者部门工作过程中需要记录工作日志(数据和操作日志)。
  2. 团队需要持续把相关信息推送给数据中心,例如一周一次或者有新信息,内容是可以是团队所做事情的进度,进度是否正常,是否有问题。我们知道监控是可以监控系统的负载的,比如CPU占用90%,硬盘是否快满了,那么对应到实际工作就是是否团队加班严重,是否需要加人,某个人是否“坏”了等等,这些信息一定要主动PUSH的。
  3. 数据中心(信息化部门?)收集到信息后,进行记录。
  4. 可视化系统(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各团队负责人?)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产生可视化的报表。
  5. 领导看可视化报表,通过报表可以看到一些潜在的问题issue, 那么就需要Alert给团队里的人。
  6. 团队的人修复这个issue。要想修复好相关的信息,那么我们的工作就需要查看对应的日志,通过查看日志(数据和过程) 来看这些issue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找到issue的原因来修正issue. 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查看日志来做回顾,重要的是修复这个issue和将来如何避免这个issue

软件系统很多东西都是自动化的,那么对应到管理里面,很多流程其实没有做到自动化,那么作为团队和领导都有哪些工作做呢?

团队:做好任务,记录工作日志,工作日报,主动 push 信息给数据中心,接受alert, 修复issue.

管理团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查看报表,alert issue给团队。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说,团队要自组织,组织要去中心化,经过这么多年,我只能从来没见过一个能够完全自组织的团队,也没讲过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组织,很简单,只要是团队,就一定有组织,再牛逼的足球队都有个队长,只要有管理人员,只要有老板,就不可能完全去中心化,扁平组织,合伙制,合弄制,只要不是让所有人来投票决定都不可能是完全去中心化,比特币是的,开公司不可能向比特币那样,况且看看比特币的运行效率问题就知道了,一笔交易现在需要几天后才能看到是否成功。

管理人员就像是在开车,除了更重要的方向之外,选择合适的路的之后,你必须要知道你现在车的速度,发动机是否正常,车胎是否完好,油量能开多远。那么对应到管理里面,团队每一个成员就要想出了做好事情之外,怎么样把自己的状态能够实时的显示在管理人员的Dashabord上,不然怎么能够让司机安心的开车呢?

新时代的节俭

  •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上一辈的一些节俭的理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各项进步,需要进行upgrade了,比如有的剩饭已经坏了继续吃,前几天报道的过期的“酸汤子”吃死了好几口人,缝缝补补又三年,实际上现在已经没人再穿缝补的衣服了。

    我个人觉得社会整体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增加,让整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对节俭的概念也需要有新的认识,首先,我同意浪费肯定是不对的,但对节俭来说什么才是合适的节俭,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节俭。

    我认为节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钱的节俭

    首先,现在虽然平均个人财富增加了,但是大家生活压力其实依然挺大,尤其是城市里房价居高不下,物价也飞速上涨,适当存钱,不乱花钱依然是一个好的传统,当然,这些都是说中产阶级,如果你特别有钱,你还是应该多买点东西帮助拉动一下内需,我很高兴看到现在的新的年轻人不再追求国外的奢饰品,国外的大牌,像小米、李宁等国产品牌都受到了国内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喜爱,关于花钱这块儿,我个人比较提倡高性价比,就是功能和价格的性价比比较高,拿汽油车来说,我觉得很多10万左右的车就够用了,100多万的车,除了家里很有钱,完全没必要。过去大家买东西,喜欢买大而全的,实际上完全没必要,很多时候大部分功能我们都用不到,我个人比较提倡专一功能的产品,这样产品比较容易做精,不会为其它功能妥协,价格实际上也便宜挺多。

    时间的节俭

    人生苦短,我们减少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就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省时间依然是最重要的节俭,这一点在老一辈那里尤其严重,时间的节俭,主要有两个方法:

    • 提高效率,更短的时间做更多的是
    • 花钱省时间,而不是花时间省钱,尤其是年轻人,我看到很多大学生,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这个“优秀”的传统,为了省点或挣点小钱,浪费了大学了大量时间。

    下面,我列一些可以省时间的例子:

    • 出行:可以打车,坐飞机,自驾等等
    • 家务活:可以买洗碗机,扫地机器人,请钟点工
    • 健康:可以提前预约,在线问诊等等
    • 学习:买课程,买书,不要网上耗时间搜
    • 住:尽量住公司近的地方,如果买的房子远,可以租的离公司近点的地方

    空间的节俭

    现在新的极简生活开始流行,我很喜欢,很多人喜欢买现在用不到的东西,用过的东西基本上不会用了,也舍不得扔,这看起来是节俭,实际上是很大的浪费,现在房价那么贵,我们却把家里堆满了很多很少或者几乎不会用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多买可以打折,其中一个原因是帮商家清库存呀,大部分人都住在楼房一个个“鸟笼”里,很多我们觉得需要的东西其实完全没必要,现在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数字化,比如书,一个Kindle就可以把一个图书馆带回家,纸张数留点经典的就可以了,很多人炫耀家里藏书万册,完全没必要,完全是一个个人执念的问题,我一个Kindle里装满藏书百万册,而且很多书本省会不断的修正,电子的极其方便,这就是一个移动的图书馆,占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纸质书也有其价值,比如对小孩子来说,一个是可以保护孩子的眼睛,另一个就是大人看的一些书,想让孩子也有一个好的读书的习惯,那么拥有一些经典的纸质书也是很有必要的好的读书的习惯,那么拥有一些经典的纸质书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好的纸质书书在于精不在多也。还有不穿的衣服,不穿的鞋子等等,可以捐出去,捐不出去,就应该扔掉。人其实对物质的需求,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成为通才

刻意练习不是成为专家的充分条件

这几年《刻意练习》这本书很火,确实,很多技能我们要学习,都需要刻意练习,我们看到的很多大师都经过了刻意练习,但是刻意练习并不能解释一件事情的百分之百,首先刻意练习比较适合规则固定的领域,没有固定规则的领域刻意练习作用非常有限,即使有固定规则的领域比如象棋,一个人总练习时间只能解释26%的表现。而在音乐和体育领域,一个人总练习时间占的表现更低,大部分是天赋和临场发挥,当然这里说的是在从事这些领域的人当中比较。而且在局面可控或者可预测的环境下,刻意练习的作用越大,反之就越小。

通才更受欢迎

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很多专才,学校和培训机构培养的更多的也是专才,但正真值钱的却是通才,尤其是领导岗位,需要很多领域都有所涉猎才行,我自己公司招聘人的时候,把技术人才推到管理岗位上,大部分时间都很难胜任,甚至对技术开发人员来说,只会写代码的人,也一样很难做好客户的项目。

下面是根据调查某银行领域通才和专才的薪资对比,显然通才要高出一大截。

图片

如何成为通才

成为通才很难,你很难抱着一个实用的目的去学习,通才就是为了对付不确定性和复杂的情况,所以我们要追求的广泛的兴趣爱好,追求知识本身的乐趣,把知识本身当作回报。

  • 当自己还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不要过于迷茫,这很正常,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多尝试几件事情,才知道我们喜欢什么,我们擅长什么。

  • 不管你的工作或者专业是什么,一定要给自己留些业余时间,涉猎一些不同的领域,有可能你更适合别的领域,即使不适合,你的其它涉猎反过来会帮助你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你的主要领域。如果你是理科生,尤其是需要学习一些人文的东西,如果你是文科生,也要多进行涉猎一些科技的东西。

  • 敢于跨界,敢于跳出舒适区,不要被其它人的经验吓到,很多时候不同行业里面有很多相通的东西

  • 一万小时定律,我们可能需要在通用技能上花9000小时,剩下1000小时去学习专业的东西,那么我们再学习一个新技能可能只需要1000小时。

通才和专才:不要过早开始专才之路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已经是很多家长在做的事,报各种补习班,刷题来提高自己的成绩,我不能说这不对,因为需要上好的初中,高中,然后考上好的大学。但是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过于专注考试成绩,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专才”,这个专才就是只学习课本知识,然后养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到大学里也只学习自己的专业课本知识,最后毕业发现自己学的很多东西无法和工作直接对接,于是极其迷茫的人大有人在。

不少家长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给孩子开始报兴趣班,但是本来是个兴趣班,最后家长却希望一定要学出名堂,一定要成为专家,这就是我说的过早想成为“专才”。比如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很多家长逼孩子练钢琴,钢琴我其实不建议让学的,我每次说的时候,有朋友说你孩子都过了十级了,你却不建议我练钢琴,其实正因如此,我才知道学习钢琴投入了太多的时间,一个钢琴的时间可以学很多其它的爱好。练可以,但是孩子如果不练的时候不要逼就行。练钢琴本来是为了学习音乐,现在却成了一定要考级,而且要考到十级,很多人觉得十级挺厉害的,实际上大部分十级的人基本算很业余的水平,离真正上台表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培训机构忽悠的,这里不是说练钢琴的坏处的,这里主要是说小孩子不要在一个兴趣上投入过多的时间,早早的往专家路上走。实际上根据调查,那些顶级专家,大部分15岁之前都没有经过大量长时间的训练,而是和普通人的训练时间差不多,那些尝试过不同的东西而选择一个深入下去的,更容易成为专家,原因是尝试很多东西后选择的话,主要是自己选择,而尝试的东西比较少的很多时候是被动选择。我们知道要成为专家的方法是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是很枯燥的事,主动选择的人更多是因为兴趣,显然在枯燥练习的时候更容易坚持。

同样的,不要过早的把自己进行文理科划分,尤其是不要自己过早的放弃了对理科知识的学习,小学,高中的大部分课程都非常有用,当然,我说的有用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考很高的分数,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学这些课程对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不同学科都有着自己的体系,都有着不同的思维体系,那个学科解决学科顶级问题都使用了什么方法。尤其是不要放弃数学,数学是一切学科的王冠。到了大学,我依然觉得应该更重视通识教育,现在很多学校在大学都有了专业,而且理科专业居多,原因是可以学习实际的技能,然后快速投入工作,这使很多人忽略了人文的学习,忽略了人文的科技很多的时候实际上会造成人类的灾难。

因此,我建议小的时候德智体美劳真的要全面去发展,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生物等等学科,一定要清楚为什么学,找到学科的乐趣,尤其是要多读读书,多多旅行,知行合一,时代变化很快,我们为孩子选的方向很多时候等孩子长大的时候都不合适了,相比于像郎朗那样成为表演艺术家,我更期望孩子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可能钢琴弹得很一般,如果学习音乐,能够自己作词,作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作的词和曲很普通,但是却可以从小就开始一个丰富和幸福的人生。

通才还是专才?

通才: 通才又叫博学家polymath),是指精通多个不同范畴而且表现超群的人。

专才:是只专注在某个领域的人。

这里我不对通才和专才做过多的比较,先说一下我的个人想法,我觉得通才更适合未来的社会。

过去,我们经常被电影里的某一个人百步穿杨的技能折服,现在又过于宣扬“工匠”的精神,甚至《卖油翁》也拿来成为我们教育的经典例子,我个人是很欣赏在一件事上做的更好的人,但是我们要更全面的去看一些事,要是都去学卖油翁,估计就没人去发明油壶漏斗了,再说漏上一点油有什么关系呢?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完美以至于出不了结果,某些所谓的任务式“工匠”没啥意义,不要痴迷于这些事情。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工业化时代到前信息化时代,我们对专业的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是因为让“专业”的人做一个特定的事情,肯定是效率是最高的,工业化的时候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让我们细化到一个岗位只需要去拧一个螺丝钉,这样的效率是最高的,你几乎不需要学习或者学习很少的知识,这样对管理者来说,人员也很容易替换,一个很容易替换的岗位,显然成本可以控制在最低。

上面说的容易替换的专才是对技能要求比较低的,就是需求量大,难度低,当然反过来也有难度极大的专才,这类人才肯定是奇缺的,相反可替换性就极低,那么就是奇货可居,我们看到各行业的顶尖人才能拿到直接奖励的就是这些人,年薪让本行业的大部分人一生难以望其项背。那么,我们要不要成为这样单一的专才呢?我的个人想法是:要但是不够。

要成为最顶级专业人才,光掌握专业技能是不够的的,这里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要的原因是让自己成为奇货可居,我们可以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功名利禄,不够的原因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很难平地起高楼,一个专业的领域往往会吸收大量的其它的领域知识的,过去我们文理分科,我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生说我学不好理科,或者学不好文科,只有理科学得好,就说自己是理科生,只有文科学得好,就说自己是文科生。我个人非常不认同的这个说法,尤其是高中以前的学生,这么认为的人,主要是自己,家长和老师都这么认为,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还是老师水平问题,那些以为自己文理科生的学生,很多时候只是自证自己的预言而已,理科开始考得好,就在理科上投入时间更多,结果自不必说,老师也是这么来分的,但其实高中之前的知识,没有一个正常智商的人是学不会的,只是每个学生在不同知识节点上,理解有快有慢,而我们的教学是,只有一个节点上慢一次,后面就跟不上了,更别说超越了,当然,这个和整个教育体制有关系,和老师的关系也不是最大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可以单独再聊。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一个高中之前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科都是基础学科,也就是通用学科,除了学习基础的知识,各学科都是培养我们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本身是乐趣,学的多自然是乐趣多,事实上经过统计世界上大部分的CEO在学校里都不是成绩最优秀的人。

光掌握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这里不过多说,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已经在提出 T 型人才了,也就是一专多能,简单的说就是精通一个领域,然后尽可能涉猎一些其它的领域,为什么呢?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有一种射线,只要以一定的强度照射在肿瘤上,就能把肿瘤给杀死,等于是可以用来治疗癌症。现在问题在于,射线到达肿瘤之前肯定会先接触到患者身体的其他组织,那就会把好的组织也给杀死。可是如果把射线强度调低一点,好的组织能不被伤害,可是对肿瘤就也没用了。那有没有一个什么办法,不用做手术开刀,既能让射线杀死肿瘤,又不会伤害其他组织呢?

1980年心理学家拿来做测验的时候,只有10%的人立即想到了。

稍微停几分钟,你能想到上面问题的方法吗?

如果想不到,在看下面一个例子,有一个房子着火了,假设消防车不能到,没有任何灭火器,只能到不远处的湖里取水,大家每人取一点泼上去,但是火依然越烧越旺,怎么办?

这个问题显然简单一点了,因为你熟悉了,如果没想到,那么我告诉你,就是大家拿着水同时一起泼。

好,现在再回到肿瘤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就有答案了呢?如果还没有,那么你更多的可能是一个 1 字型人才,而不是一个 T 型人才。答案就是我们减弱射线的强度,这样经过正常组织的时候,不会伤害正常组织,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来同时进行照射,那么射线汇聚在肿瘤上的强度就能杀死肿瘤,这就是医疗上的伽马刀。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想在一个专业上有所突出,很多的时候需要其它领域的知识,也就是跨领域的知识,尤其是创新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那么 T 上面的一横,会让我们的一竖这个专业更专,更长!

但是,我今天在这里还想说的是 T 型人才依然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专业技能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个是需求量少,各个领域并不需要那么多在专业领域及其精深的人,那么岗位就相对少,还有一个是专业及其精深的人都很贵,企业并不愿过多投入,就拿我做的软件项目来说,项目中需要很深专业知识的部分不超过10%。还有一个就是当你掌握一个专业领域的时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你的这个技能就毫无用处了,有汽车的时候,驾马车再好也不值钱,开车开的再好的人,等到自动驾驶的时候,开车技能就不值钱了,有点钞机的时候,数钱数出花来,也只能把自己感动的默默流泪。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对个人而言,需要把自己打造成 π 型人才,π里面的俩竖就是两条腿,当我们一条腿被时代淘汰的时候,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腿,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的两条腿是工作和兴趣能互换,比如之前我的工作是编程,兴趣是管理,现在当了几年分公司负责人后,管理是我的工作,而编程则成了我的兴趣。

最后,我想说的是“君子不器”,不要让别人或者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器具。

附上一些通才人士作为参考:

  • 巴迪斯蒂·阿伯拉蒂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作家、诗人、哲学家、密码学家。
  • 列奥那多·达芬奇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博学家,在数十个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
  • 西蒙·斯蒂文 - 弗兰德数学家、物理学家、建筑师、军事工程师、乐理学家。
  • 布莱兹·帕斯卡 - 法国神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音乐家、教育家、气象学家。
  • 阿塔纳斯·珂雪 - 17世纪德国的学者,于细菌学、医学、声学、天文学、力学、埃及学、地质学、数学、语言学和音乐理论皆有成就。
  • 哥特佛莱德·莱布尼兹 - 德国的哲学家、数学家,也从事神学理论研究。
  •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 - 俄国化学家、哲学家、诗人,并通晓矿物学、冶金学和语言学。
  • 伊曼努尔·康德 - 德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并通晓地理学、教育学和人类学。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德国的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家。
  • 汤玛士·杨格 - 英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医师,也通晓乐理、语言学和埃及学。
  •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定 -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医师。
  • 约翰·冯·诺伊曼 - 在泛函分析、遍历理论、几何学、拓扑学和数值分析等众多数学领域及电脑学、量子力学和经济学中有重大贡献。
  • 本杰明·富兰克林 - 美国开国元勋、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发明家。
  • 顾毓琇 - 中华民国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禅学家。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每年都有高考满分作文,今年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似乎出来的更早,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没有看完,因为说实话没看懂。也本不想写,因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朋友和我聊孩子学习的时候,提起来了,推荐我看看,我于是又仔细看了一遍,把我的读后感记录一下吧。

说一下背景吧,这篇出自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作文题目要求如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读原文之前,我先贴一下生词注释

嚆矢(hāo shǐ):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

滥觞(làn shāng):滥觞原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

振翮(zhèn hé):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等。翮指鸟的翅膀。

肯綮(kěn qìng):典出《庄子·内篇·养生主》“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后遂以“肯綮”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孜孜矻矻(kū):勤勉不懈的样子,出自唐·韩愈《争臣论》。

玉墀(chí):指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出自汉武帝《落叶哀蝉曲》。

婞(xìng)直:指倔强;刚直。

《生活在树上》的原文如下: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先说说我读后的觉得好的地方吧:

  • 作者的中文词汇量挺大的,这里面的生词不少我是不认识的,查询过后发现用的位置还是“正确”的,应该不是死记硬背而胡乱拼凑的。
  • 作者的阅读量不小,尤其是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
  • “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 这一句我觉得写的相对挺好,有一定的思想,表达了我们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时,现实生活本身在锤炼我们,原生家庭和时代对理想的影响,以及在这种理想和现实差距的时候,多去体验后再发言。

要写出好的中文文章,确实需要大量的中文词汇,需要大量的阅读,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从这三点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来说,这位同学应该算是做到了,也就是文章肯定是及格的。

文章虽有可取之处,但是这样的文章,我是非常强烈不建议大家去借鉴的,甚至需要刻意避免的。下面是我的个人思考:

  1. 整个文章对大部分人生词太多,很难读懂,我上面说到的生词用的还算准确,这个”准确“,我其实是应该打引号的,我个人认为文章准确的一个标准,就是要表达的想法准确被阅读者接收了,一篇文章的接收者是读者,据我了解,我有些认识高中的语文老师都读不懂这篇文章,更别说我们普通大众了
  2. 如果作者不是背诵的,那么就明显有过于“炫技”,好的炫技是因为实际需要,而不是为了炫技而炫技,比如,七步成诗算不算炫技?因为实际所迫,炫的就很贴合主题,“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有些人学了一点东西,喜欢炫出来,这个是好事,但是如果只是一些堆砌,就未必是好事,个人认为本文很多语句是是经不起推敲或者思考的,反而花枝招展,过分妖娆。我工作中碰到很多技术人员做项目时候喜欢用一些最新的技术堆砌,但是根本没有解决客户要解决的问题,鲍鱼鱼翅,山珍海味都堆在一盘子里,只能是个大杂烩,最后啥味道都尝不到,都是一个味道。
  3. 文章提到了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太多等离中国大众都挺远的人,让我怀疑作者有没有学习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先贤的思想,老孔孟庄,诸子百家早有对题目的反思,就没有可写之处吗?
  4.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里写到:“辞约而旨丰, 事近而喻远。”。白话文不香吗?说人话很难吗?我们能比唐朝的人更懂古文?看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使长篇诗词《长恨歌》中“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哪一句不是我们现代人一读都懂的?
  5. 文章很难看到共鸣,很难看到真情实感,打动人的文章都是有真情实感的,本篇文章,我看不到作者的感情,说实话我做为一个程序员,用一个程序在一分钟内生成上百篇这样的文章并不是难事。随便拿几篇中国的优秀文章,不管是

《兰亭序》中:“不知老之将至”,还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还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凄凄惨惨戚戚”,“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都体现了作者自己浓烈的情感,这样文章千古流传,就是作者对事物的思考,对情感的表达穿越了时空,千年后依然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境,产生了共鸣。

​ 我很害怕这位同学写出这样的文章是某个补习班的老师教出来的,个人觉得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多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多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光是阅读,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不去观察生活,很难理解万卷书,读书就变成了认字,虽然这很难,但是只要往正确的方向走,多走一步就多一步的成长,人生的路对一个高中生来说,还很长,着急啥呢?我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就强调了这点,我现在还记得有一次作文我大概写到:“有一次我上山去捡柴,突然发现了一个桃树,桃树上有一个桃子,我赶紧摘下来吃了,好甜呀,吃完后,我突然之间特别难过,因为我忘了给姐姐留一点了,赶紧就满山去找,后来终于又发现了一个桃树长了桃子,这才开心的背着柴回家了。”,还有一次作文里我写到:“同学给我了一包方便面,这是我第一次吃方便面,方便面的味道真的是太好了,很难说出是什么味道,我就悄悄的藏了一小块,周末回家的时候,我一定要让爸妈尝一尝。” 我记得老师表扬了我,说写的很好,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华丽的字,即使我现在自己看到也认为很好,因为这里面是生活经历,是真情实感。我们每一个人其实是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的,这样的文章其实也是读者能看懂和愿意看的。

  1. 还有一点,不排除这位同学可能也非常清楚什么是好的文章,但是知道阅卷老师会喜欢这样的文章,投其所好,如果果真如此的话,我奉劝我的孩子及各位同学,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赌”,尤其是高考这样决定命运的事情上根本没有赌的必要,按这位同学的才华完全不需要去拼文章的”颜值“。

最后,我想说一下,高考满分作文也有很多优秀的,没有什么争议的,我们可以去借鉴,说实话,高考作文也没什么可以借鉴的,平时大量阅读中外经典名著,多观察生活,多思考生活,到时候高考的作文只是我们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一篇日记自然表达和情感流露而已,不用刻意追求满分作文,写出有独立思考,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会是一篇优秀作文。

文如其人,说人话,做人事,总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