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当做产品

img

每年年初我们都要做一个计划,都希望自己有所进步,想在未来升值加薪,获得更好收入,同时在职场上受人尊敬,但是,到底该如何计划和行动呢?这里我介绍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产品,为什么呢?

产品要有MVP的功能

一个产品称之为产品,那么这个产品一定要有可用的功能,那么对应到一个人身上,就是我这个人有什么用?对公司、对家庭、对社会的用处是什么?对一个职场人士来说,你能给一个公司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要对别人有用,首先要有一技之长,其次,我们知道一个产品上线之前,必须是一个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MVP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是说一个产品有刚刚好(just enough features)的功能给早期用户使用以便他们能够为将来产品的开发来提供反馈。

A 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is a version of a product with just enough features to be usable by early customers who can then provide feedback for future product development.

那么,我们在职场中,就需要知道要进入职场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什么?比如一个技能,良好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等,一旦找到了这个MVP, 我们就去打造自己的MVP就可以了。

不要过度开发,尽早投入市场

这里强调MVP, 就是我们一旦打造好自己的MVP就应该立马把产品投入到市场,当然这里说的是投入职场,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完成应该MVP就开发完了,如果不是去搞科研,一般可能考研究生就不是必须的,尤其是考完了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个人认为必要性并不大,早点进入市场,就早点能够从市场拿到反馈,也就更早知道以后自己需要develop什么feature了,万一发现自己要开发的feature需要研究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到时候再带钱和带着学习目的回到学校,效果会大大提升。

产品要升级迭代

一个好的产品是需要不断升级迭代的,拿一个软件产品来说,操作系统的升级,使用设备的升级(PC到手机),界面的趋势(立体到扁平化),我们的产品必须要不断升级,否则就无法继续使用或者客户会抛弃使用,无法继续给客户提供服务,把我们自己当作产品,我们有现在是什么版本?Me1.0, Me2.0 还是Me3.0?工作十年了我们是否还是停留在Me1.0? 工作二十年了,我们是Me2.0还是Me1.1呢?

把自己当作产品不断的升级,我们就要对自己这个产品有个Release的计划,比如刚毕业我们可以是Me RC (Release candidate), 工作一年,是否可以达到Me1.0? 以后每一年是否可以是Me1.1, Me1.2…..直到自己30岁时是否可以有个大的升级升级到Me2.0, 到40岁时升级能否升级到Me3.0?

我们做产品升级时,主要做两件事,一个是开发新功能,另一个是修复上一个版本的bug, 那么我觉得我们把自己当作产品时也可如此,定期做新版本发布计划 (个人计划),同时对之前的自己做回顾,改进自己犯过的错,修复自己过去的bug, 发布产品的时候,写一个产品发布说明(新功能和修复的bug), 我们做的年终,月终总结是不是就是产品发布日志呢?

好的产品要有竞争力

一个好的产品要有竞争力,竞争力一般来说就两点,一个是不可替代性,另一个是高性价比。那么对自己这个产品来说,就要不断开发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这个产品足够好,让市场上自己这样的产品足够少。高性价比就是提供同样的功能,客户需要付的钱更少,那么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做别人也能做的事情的效率,别人10个小时能做完的,自己1个小时能做完,那么你就可以让客户少付钱。

总结

一个人的生命力大部分都比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更强,世上企业千千万,但是真正能活过50年的企业非常少,百年的长青企业就更少了,好的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来保持竞争力,必要的时候也需要革自己的命才能保持竞争力,微信敢于革自己QQ的命,OPPO和VIVO敢于革自己步步高的命。对我们个人这个产品来说,你在1.0的时候有竞争力的时候,不见得你在2.0时代的时候依然有竞争力,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走出舒适区,居安思危,在产品1.0的时候,就要思考2.0时代的事,千万不要躺在1.0的功劳簿上,那么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不能发出一点点的夕阳之光。

把个人当做产品,找到自己的基本盘,也就是MVP, 然后不断的升级迭代,不断的学习,让自己不可替代,提高效率保持高性价比,让自己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2020年终总结

往年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2020年却让人觉得过得很慢,新冠病毒让整个人类都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一年,我希望2020年不曾来过。2020年必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笔,一笔人类遭遇新冠病毒,共同抵御新冠病毒的壮烈篇章。

2020年,回忆都是很多痛苦,但是2021年要来了,还是简单总结一下吧。

工作方面

作为一个中年的需要养家糊口的男人来说,工作方面一直是投入时间最多的,做为一个分公司负责人,加上公司是做国外项目为主,今年的疫情国外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开年的时候,我是非常担忧的,尽一切机会争取和参与项目,稳定现有客户,加上在家办公,管理上也必须做出调整和适应,加上疫情期间公司也更换办公地址,上半年自己每天工作时间都是超长的,最后公司保住了以往的基本盘,营业额也略有增长,由于保密原因,工作内容这里就不便细说,工作上时间和精力投入都不小,总之,感谢党,感谢领导,感谢同事,更重要的是感谢自己的努力。

锻炼和健康

健康方面,由于在家办公,加上工作时间超长,工作习惯不好,久坐导致颈椎和腰椎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个是工作太忙,年初头几个月,基本上每天都是坐在电脑跟前10几个小时,第二个是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19年跑了一次全马和几次半马,就忽略了工作习惯,颈椎和腰椎的问题反反复复,这个是对我今年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几度及其痛苦。加上中间去按摩了一次,导致加重的很厉害,这里提醒大家轻易不要去按摩颈椎和腰椎,基本上大部分都是瞎按的,即使你觉得你找的人很专业,原因这里就不解释了。

今年还出现过头疼,心脏疼,但是做了各种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后来每天半小时正念冥想,坚持了一个月后,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自己本身是一个喜欢跑步的人,遗憾的是2020年跑步这件事基本上是废了,上半年疫情严重没法出去跑,再加上颈椎腰椎问题没敢跑步,后来让亲戚找了熟人做了核磁共振诊断,医生说可以跑步锻炼才开始慢慢恢复跑步,但是停下来那么久,加上身体问题,想恢复非常困难。最后一直慢慢坚持,11月8号勉勉强强跑了一个西安马拉松的半程。

个人成长

今年学的最多的就是医学,业余时间用了不少时间看研究医学方面的知识,研究医学的一些前沿的研究。

学习了《阅读与写作过程》课程,收获非常大,感觉自己原来读书就是识字了,学完这个课程,对中外很多著名作家,著名诗人,书法家写的内容真的发自内心欣赏,坚定了自己以后要多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要说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每天1小时,坚持了一个月的学习了沟通课,以往也看了很多书,但是今年才理解了什么是沟通,后面有机会详细聊聊。

技术方面的学习,很多都是工作需要的,今年这块儿比去年少多了,也不想写了,不想挑战太多的技术的东西,因为大部分的应用类的技术只要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都能很快学会,又不是去搞科研,高深的算法。技术方面的自我成就感越来越少了。

今年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是对“无限游戏”有了较深的理解,当我们以“无限的游戏”来看很多事情,那么很多事情和我们现在的理解会大不同,这个后面会写篇文章分享。

娱乐方面

今年基本上没有啥娱乐,不得不说是遗憾,期望的各种体育赛事几乎也没有。

非要推荐点啥,那么电视剧《女王的棋局》和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是值得看的,电影的话,虽然《八佰》有硬伤,但是不当正剧看的话,还是拍的不错的,科幻片《upload》也大开脑洞,至于大火的电视剧,《装台》和《大秦赋》也可以看看,装台看了2集,由于自己是陕西人,我只能说里面的人的性格,我感觉和我身边很多人很像,演的不错,但是就是节奏太慢,《大秦赋》由于说的是战国,先秦和秦,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经典的书都看不完,看电视对我来说有点浪费时间。加上很多编剧胡乱改,而且非要加上自己的思想,自己可能又没啥思想,所以很多历史剧我都不太看,这一点,我和李诚儒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

还有一件娱乐的事就是美国大选,对美国大选进行预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没想到通过娱乐了解了美国的选举制度,学习了一些美国的历史,对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制度,我现在是越来越怀疑是有很大问题的,反过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多理解和认同。

总结

2020年很多东西都不想写,不想回忆,如果将来老了无事可做要给自己写回忆录的话,那个时候我想肯定是可以把2020年很多东西拿出来细细的写一写的。

2020收获:

人生无常,经历生死,以后余生不虚度。

多加锻炼,身体第一,身体问题都是习惯问题造成的,尽量保证每天7小时睡眠。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沟通能力问题造成的。

学会玩无限游戏。

正念冥想有用。

用软件系统思维来看管理

本人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作为一家分公司的负责人,面对的全是程序员,程序员大部分都是更偏向技术,是不擅长沟通的,所以有的时候想管理好并不容易,因为你需要和程序员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框架,让程序员能够理解怎么和你沟通和高效协作,这是管理者需要时间思考的,最近,我看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有的时候我们说程序员的一些问题,程序员可能比较迷惑,他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同时,如果你对一个人和一个团队无法理解,你完全是无法帮助团队的,而团队有可能感觉委屈,自己做的工作没得到认可,但是问题就是别人不知道或者不了解你的工作,怎么认可呢?又怎么帮助你呢?为了让程序员能够理解一般领导者需要什么,今天我就用程序员能够理解的软件系统来解释一下。

前方高能预警:非软件人员有可能看不懂。

一个公司已经运行后,就和一个系统已经运行了一样,领导肯定要知道我这个公司运行的怎么样,那么要知道我这个公司运行的怎么样,看去年的数据肯定不够,因为去年的已经过去,我们跟关注的是现在和未来,要关注现在,那么就需要知道现在的业务运行情况,我们知道一个软件系统运行后经常需要一个monitor system 和logging system, monitor主要是通过一个中心化的界面了解到是否一切正常,如果不正常需要去查看logging system看问题出在哪里,然后通过Alerting系统来想相关人员发出Alert并同时创建一个issue到issue系统来追踪,领导要关注的就是这个Dashboard的大屏。

下面是一张基于Prometheus的一套监控,日志和警告系统

图片

下面是一张大概的Dashboard的图,领导需要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张图,各业务运行的状态和具体数据。

图片

如果看不懂,看下面类似的图:

图片

这里面有下面几部分内容:

  1. 团队或者部门工作过程中需要记录工作日志(数据和操作日志)。
  2. 团队需要持续把相关信息推送给数据中心,例如一周一次或者有新信息,内容是可以是团队所做事情的进度,进度是否正常,是否有问题。我们知道监控是可以监控系统的负载的,比如CPU占用90%,硬盘是否快满了,那么对应到实际工作就是是否团队加班严重,是否需要加人,某个人是否“坏”了等等,这些信息一定要主动PUSH的。
  3. 数据中心(信息化部门?)收集到信息后,进行记录。
  4. 可视化系统(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各团队负责人?)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产生可视化的报表。
  5. 领导看可视化报表,通过报表可以看到一些潜在的问题issue, 那么就需要Alert给团队里的人。
  6. 团队的人修复这个issue。要想修复好相关的信息,那么我们的工作就需要查看对应的日志,通过查看日志(数据和过程) 来看这些issue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找到issue的原因来修正issue. 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查看日志来做回顾,重要的是修复这个issue和将来如何避免这个issue

软件系统很多东西都是自动化的,那么对应到管理里面,很多流程其实没有做到自动化,那么作为团队和领导都有哪些工作做呢?

团队:做好任务,记录工作日志,工作日报,主动 push 信息给数据中心,接受alert, 修复issue.

管理团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查看报表,alert issue给团队。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说,团队要自组织,组织要去中心化,经过这么多年,我只能从来没见过一个能够完全自组织的团队,也没讲过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组织,很简单,只要是团队,就一定有组织,再牛逼的足球队都有个队长,只要有管理人员,只要有老板,就不可能完全去中心化,扁平组织,合伙制,合弄制,只要不是让所有人来投票决定都不可能是完全去中心化,比特币是的,开公司不可能向比特币那样,况且看看比特币的运行效率问题就知道了,一笔交易现在需要几天后才能看到是否成功。

管理人员就像是在开车,除了更重要的方向之外,选择合适的路的之后,你必须要知道你现在车的速度,发动机是否正常,车胎是否完好,油量能开多远。那么对应到管理里面,团队每一个成员就要想出了做好事情之外,怎么样把自己的状态能够实时的显示在管理人员的Dashabord上,不然怎么能够让司机安心的开车呢?

新时代的节俭

  •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上一辈的一些节俭的理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各项进步,需要进行upgrade了,比如有的剩饭已经坏了继续吃,前几天报道的过期的“酸汤子”吃死了好几口人,缝缝补补又三年,实际上现在已经没人再穿缝补的衣服了。

    我个人觉得社会整体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增加,让整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对节俭的概念也需要有新的认识,首先,我同意浪费肯定是不对的,但对节俭来说什么才是合适的节俭,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节俭。

    我认为节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钱的节俭

    首先,现在虽然平均个人财富增加了,但是大家生活压力其实依然挺大,尤其是城市里房价居高不下,物价也飞速上涨,适当存钱,不乱花钱依然是一个好的传统,当然,这些都是说中产阶级,如果你特别有钱,你还是应该多买点东西帮助拉动一下内需,我很高兴看到现在的新的年轻人不再追求国外的奢饰品,国外的大牌,像小米、李宁等国产品牌都受到了国内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喜爱,关于花钱这块儿,我个人比较提倡高性价比,就是功能和价格的性价比比较高,拿汽油车来说,我觉得很多10万左右的车就够用了,100多万的车,除了家里很有钱,完全没必要。过去大家买东西,喜欢买大而全的,实际上完全没必要,很多时候大部分功能我们都用不到,我个人比较提倡专一功能的产品,这样产品比较容易做精,不会为其它功能妥协,价格实际上也便宜挺多。

    时间的节俭

    人生苦短,我们减少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就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省时间依然是最重要的节俭,这一点在老一辈那里尤其严重,时间的节俭,主要有两个方法:

    • 提高效率,更短的时间做更多的是
    • 花钱省时间,而不是花时间省钱,尤其是年轻人,我看到很多大学生,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这个“优秀”的传统,为了省点或挣点小钱,浪费了大学了大量时间。

    下面,我列一些可以省时间的例子:

    • 出行:可以打车,坐飞机,自驾等等
    • 家务活:可以买洗碗机,扫地机器人,请钟点工
    • 健康:可以提前预约,在线问诊等等
    • 学习:买课程,买书,不要网上耗时间搜
    • 住:尽量住公司近的地方,如果买的房子远,可以租的离公司近点的地方

    空间的节俭

    现在新的极简生活开始流行,我很喜欢,很多人喜欢买现在用不到的东西,用过的东西基本上不会用了,也舍不得扔,这看起来是节俭,实际上是很大的浪费,现在房价那么贵,我们却把家里堆满了很多很少或者几乎不会用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多买可以打折,其中一个原因是帮商家清库存呀,大部分人都住在楼房一个个“鸟笼”里,很多我们觉得需要的东西其实完全没必要,现在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数字化,比如书,一个Kindle就可以把一个图书馆带回家,纸张数留点经典的就可以了,很多人炫耀家里藏书万册,完全没必要,完全是一个个人执念的问题,我一个Kindle里装满藏书百万册,而且很多书本省会不断的修正,电子的极其方便,这就是一个移动的图书馆,占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纸质书也有其价值,比如对小孩子来说,一个是可以保护孩子的眼睛,另一个就是大人看的一些书,想让孩子也有一个好的读书的习惯,那么拥有一些经典的纸质书也是很有必要的好的读书的习惯,那么拥有一些经典的纸质书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好的纸质书书在于精不在多也。还有不穿的衣服,不穿的鞋子等等,可以捐出去,捐不出去,就应该扔掉。人其实对物质的需求,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成为通才

刻意练习不是成为专家的充分条件

这几年《刻意练习》这本书很火,确实,很多技能我们要学习,都需要刻意练习,我们看到的很多大师都经过了刻意练习,但是刻意练习并不能解释一件事情的百分之百,首先刻意练习比较适合规则固定的领域,没有固定规则的领域刻意练习作用非常有限,即使有固定规则的领域比如象棋,一个人总练习时间只能解释26%的表现。而在音乐和体育领域,一个人总练习时间占的表现更低,大部分是天赋和临场发挥,当然这里说的是在从事这些领域的人当中比较。而且在局面可控或者可预测的环境下,刻意练习的作用越大,反之就越小。

通才更受欢迎

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很多专才,学校和培训机构培养的更多的也是专才,但正真值钱的却是通才,尤其是领导岗位,需要很多领域都有所涉猎才行,我自己公司招聘人的时候,把技术人才推到管理岗位上,大部分时间都很难胜任,甚至对技术开发人员来说,只会写代码的人,也一样很难做好客户的项目。

下面是根据调查某银行领域通才和专才的薪资对比,显然通才要高出一大截。

图片

如何成为通才

成为通才很难,你很难抱着一个实用的目的去学习,通才就是为了对付不确定性和复杂的情况,所以我们要追求的广泛的兴趣爱好,追求知识本身的乐趣,把知识本身当作回报。

  • 当自己还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不要过于迷茫,这很正常,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多尝试几件事情,才知道我们喜欢什么,我们擅长什么。

  • 不管你的工作或者专业是什么,一定要给自己留些业余时间,涉猎一些不同的领域,有可能你更适合别的领域,即使不适合,你的其它涉猎反过来会帮助你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你的主要领域。如果你是理科生,尤其是需要学习一些人文的东西,如果你是文科生,也要多进行涉猎一些科技的东西。

  • 敢于跨界,敢于跳出舒适区,不要被其它人的经验吓到,很多时候不同行业里面有很多相通的东西

  • 一万小时定律,我们可能需要在通用技能上花9000小时,剩下1000小时去学习专业的东西,那么我们再学习一个新技能可能只需要1000小时。

通才和专才:不要过早开始专才之路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已经是很多家长在做的事,报各种补习班,刷题来提高自己的成绩,我不能说这不对,因为需要上好的初中,高中,然后考上好的大学。但是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过于专注考试成绩,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专才”,这个专才就是只学习课本知识,然后养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到大学里也只学习自己的专业课本知识,最后毕业发现自己学的很多东西无法和工作直接对接,于是极其迷茫的人大有人在。

不少家长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给孩子开始报兴趣班,但是本来是个兴趣班,最后家长却希望一定要学出名堂,一定要成为专家,这就是我说的过早想成为“专才”。比如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很多家长逼孩子练钢琴,钢琴我其实不建议让学的,我每次说的时候,有朋友说你孩子都过了十级了,你却不建议我练钢琴,其实正因如此,我才知道学习钢琴投入了太多的时间,一个钢琴的时间可以学很多其它的爱好。练可以,但是孩子如果不练的时候不要逼就行。练钢琴本来是为了学习音乐,现在却成了一定要考级,而且要考到十级,很多人觉得十级挺厉害的,实际上大部分十级的人基本算很业余的水平,离真正上台表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培训机构忽悠的,这里不是说练钢琴的坏处的,这里主要是说小孩子不要在一个兴趣上投入过多的时间,早早的往专家路上走。实际上根据调查,那些顶级专家,大部分15岁之前都没有经过大量长时间的训练,而是和普通人的训练时间差不多,那些尝试过不同的东西而选择一个深入下去的,更容易成为专家,原因是尝试很多东西后选择的话,主要是自己选择,而尝试的东西比较少的很多时候是被动选择。我们知道要成为专家的方法是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是很枯燥的事,主动选择的人更多是因为兴趣,显然在枯燥练习的时候更容易坚持。

同样的,不要过早的把自己进行文理科划分,尤其是不要自己过早的放弃了对理科知识的学习,小学,高中的大部分课程都非常有用,当然,我说的有用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考很高的分数,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学这些课程对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不同学科都有着自己的体系,都有着不同的思维体系,那个学科解决学科顶级问题都使用了什么方法。尤其是不要放弃数学,数学是一切学科的王冠。到了大学,我依然觉得应该更重视通识教育,现在很多学校在大学都有了专业,而且理科专业居多,原因是可以学习实际的技能,然后快速投入工作,这使很多人忽略了人文的学习,忽略了人文的科技很多的时候实际上会造成人类的灾难。

因此,我建议小的时候德智体美劳真的要全面去发展,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生物等等学科,一定要清楚为什么学,找到学科的乐趣,尤其是要多读读书,多多旅行,知行合一,时代变化很快,我们为孩子选的方向很多时候等孩子长大的时候都不合适了,相比于像郎朗那样成为表演艺术家,我更期望孩子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可能钢琴弹得很一般,如果学习音乐,能够自己作词,作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作的词和曲很普通,但是却可以从小就开始一个丰富和幸福的人生。

通才还是专才?

通才: 通才又叫博学家polymath),是指精通多个不同范畴而且表现超群的人。

专才:是只专注在某个领域的人。

这里我不对通才和专才做过多的比较,先说一下我的个人想法,我觉得通才更适合未来的社会。

过去,我们经常被电影里的某一个人百步穿杨的技能折服,现在又过于宣扬“工匠”的精神,甚至《卖油翁》也拿来成为我们教育的经典例子,我个人是很欣赏在一件事上做的更好的人,但是我们要更全面的去看一些事,要是都去学卖油翁,估计就没人去发明油壶漏斗了,再说漏上一点油有什么关系呢?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完美以至于出不了结果,某些所谓的任务式“工匠”没啥意义,不要痴迷于这些事情。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工业化时代到前信息化时代,我们对专业的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是因为让“专业”的人做一个特定的事情,肯定是效率是最高的,工业化的时候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让我们细化到一个岗位只需要去拧一个螺丝钉,这样的效率是最高的,你几乎不需要学习或者学习很少的知识,这样对管理者来说,人员也很容易替换,一个很容易替换的岗位,显然成本可以控制在最低。

上面说的容易替换的专才是对技能要求比较低的,就是需求量大,难度低,当然反过来也有难度极大的专才,这类人才肯定是奇缺的,相反可替换性就极低,那么就是奇货可居,我们看到各行业的顶尖人才能拿到直接奖励的就是这些人,年薪让本行业的大部分人一生难以望其项背。那么,我们要不要成为这样单一的专才呢?我的个人想法是:要但是不够。

要成为最顶级专业人才,光掌握专业技能是不够的的,这里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要的原因是让自己成为奇货可居,我们可以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功名利禄,不够的原因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很难平地起高楼,一个专业的领域往往会吸收大量的其它的领域知识的,过去我们文理分科,我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生说我学不好理科,或者学不好文科,只有理科学得好,就说自己是理科生,只有文科学得好,就说自己是文科生。我个人非常不认同的这个说法,尤其是高中以前的学生,这么认为的人,主要是自己,家长和老师都这么认为,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还是老师水平问题,那些以为自己文理科生的学生,很多时候只是自证自己的预言而已,理科开始考得好,就在理科上投入时间更多,结果自不必说,老师也是这么来分的,但其实高中之前的知识,没有一个正常智商的人是学不会的,只是每个学生在不同知识节点上,理解有快有慢,而我们的教学是,只有一个节点上慢一次,后面就跟不上了,更别说超越了,当然,这个和整个教育体制有关系,和老师的关系也不是最大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可以单独再聊。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一个高中之前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科都是基础学科,也就是通用学科,除了学习基础的知识,各学科都是培养我们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本身是乐趣,学的多自然是乐趣多,事实上经过统计世界上大部分的CEO在学校里都不是成绩最优秀的人。

光掌握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这里不过多说,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已经在提出 T 型人才了,也就是一专多能,简单的说就是精通一个领域,然后尽可能涉猎一些其它的领域,为什么呢?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有一种射线,只要以一定的强度照射在肿瘤上,就能把肿瘤给杀死,等于是可以用来治疗癌症。现在问题在于,射线到达肿瘤之前肯定会先接触到患者身体的其他组织,那就会把好的组织也给杀死。可是如果把射线强度调低一点,好的组织能不被伤害,可是对肿瘤就也没用了。那有没有一个什么办法,不用做手术开刀,既能让射线杀死肿瘤,又不会伤害其他组织呢?

1980年心理学家拿来做测验的时候,只有10%的人立即想到了。

稍微停几分钟,你能想到上面问题的方法吗?

如果想不到,在看下面一个例子,有一个房子着火了,假设消防车不能到,没有任何灭火器,只能到不远处的湖里取水,大家每人取一点泼上去,但是火依然越烧越旺,怎么办?

这个问题显然简单一点了,因为你熟悉了,如果没想到,那么我告诉你,就是大家拿着水同时一起泼。

好,现在再回到肿瘤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就有答案了呢?如果还没有,那么你更多的可能是一个 1 字型人才,而不是一个 T 型人才。答案就是我们减弱射线的强度,这样经过正常组织的时候,不会伤害正常组织,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来同时进行照射,那么射线汇聚在肿瘤上的强度就能杀死肿瘤,这就是医疗上的伽马刀。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想在一个专业上有所突出,很多的时候需要其它领域的知识,也就是跨领域的知识,尤其是创新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那么 T 上面的一横,会让我们的一竖这个专业更专,更长!

但是,我今天在这里还想说的是 T 型人才依然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专业技能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个是需求量少,各个领域并不需要那么多在专业领域及其精深的人,那么岗位就相对少,还有一个是专业及其精深的人都很贵,企业并不愿过多投入,就拿我做的软件项目来说,项目中需要很深专业知识的部分不超过10%。还有一个就是当你掌握一个专业领域的时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你的这个技能就毫无用处了,有汽车的时候,驾马车再好也不值钱,开车开的再好的人,等到自动驾驶的时候,开车技能就不值钱了,有点钞机的时候,数钱数出花来,也只能把自己感动的默默流泪。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对个人而言,需要把自己打造成 π 型人才,π里面的俩竖就是两条腿,当我们一条腿被时代淘汰的时候,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腿,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的两条腿是工作和兴趣能互换,比如之前我的工作是编程,兴趣是管理,现在当了几年分公司负责人后,管理是我的工作,而编程则成了我的兴趣。

最后,我想说的是“君子不器”,不要让别人或者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器具。

附上一些通才人士作为参考:

  • 巴迪斯蒂·阿伯拉蒂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作家、诗人、哲学家、密码学家。
  • 列奥那多·达芬奇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博学家,在数十个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
  • 西蒙·斯蒂文 - 弗兰德数学家、物理学家、建筑师、军事工程师、乐理学家。
  • 布莱兹·帕斯卡 - 法国神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音乐家、教育家、气象学家。
  • 阿塔纳斯·珂雪 - 17世纪德国的学者,于细菌学、医学、声学、天文学、力学、埃及学、地质学、数学、语言学和音乐理论皆有成就。
  • 哥特佛莱德·莱布尼兹 - 德国的哲学家、数学家,也从事神学理论研究。
  •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 - 俄国化学家、哲学家、诗人,并通晓矿物学、冶金学和语言学。
  • 伊曼努尔·康德 - 德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并通晓地理学、教育学和人类学。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德国的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家。
  • 汤玛士·杨格 - 英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医师,也通晓乐理、语言学和埃及学。
  •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定 -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医师。
  • 约翰·冯·诺伊曼 - 在泛函分析、遍历理论、几何学、拓扑学和数值分析等众多数学领域及电脑学、量子力学和经济学中有重大贡献。
  • 本杰明·富兰克林 - 美国开国元勋、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发明家。
  • 顾毓琇 - 中华民国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禅学家。

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每年都有高考满分作文,今年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似乎出来的更早,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没有看完,因为说实话没看懂。也本不想写,因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朋友和我聊孩子学习的时候,提起来了,推荐我看看,我于是又仔细看了一遍,把我的读后感记录一下吧。

说一下背景吧,这篇出自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作文题目要求如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读原文之前,我先贴一下生词注释

嚆矢(hāo shǐ):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

滥觞(làn shāng):滥觞原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

振翮(zhèn hé):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等。翮指鸟的翅膀。

肯綮(kěn qìng):典出《庄子·内篇·养生主》“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后遂以“肯綮”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孜孜矻矻(kū):勤勉不懈的样子,出自唐·韩愈《争臣论》。

玉墀(chí):指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出自汉武帝《落叶哀蝉曲》。

婞(xìng)直:指倔强;刚直。

《生活在树上》的原文如下: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先说说我读后的觉得好的地方吧:

  • 作者的中文词汇量挺大的,这里面的生词不少我是不认识的,查询过后发现用的位置还是“正确”的,应该不是死记硬背而胡乱拼凑的。
  • 作者的阅读量不小,尤其是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
  • “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 这一句我觉得写的相对挺好,有一定的思想,表达了我们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时,现实生活本身在锤炼我们,原生家庭和时代对理想的影响,以及在这种理想和现实差距的时候,多去体验后再发言。

要写出好的中文文章,确实需要大量的中文词汇,需要大量的阅读,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从这三点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来说,这位同学应该算是做到了,也就是文章肯定是及格的。

文章虽有可取之处,但是这样的文章,我是非常强烈不建议大家去借鉴的,甚至需要刻意避免的。下面是我的个人思考:

  1. 整个文章对大部分人生词太多,很难读懂,我上面说到的生词用的还算准确,这个”准确“,我其实是应该打引号的,我个人认为文章准确的一个标准,就是要表达的想法准确被阅读者接收了,一篇文章的接收者是读者,据我了解,我有些认识高中的语文老师都读不懂这篇文章,更别说我们普通大众了
  2. 如果作者不是背诵的,那么就明显有过于“炫技”,好的炫技是因为实际需要,而不是为了炫技而炫技,比如,七步成诗算不算炫技?因为实际所迫,炫的就很贴合主题,“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有些人学了一点东西,喜欢炫出来,这个是好事,但是如果只是一些堆砌,就未必是好事,个人认为本文很多语句是是经不起推敲或者思考的,反而花枝招展,过分妖娆。我工作中碰到很多技术人员做项目时候喜欢用一些最新的技术堆砌,但是根本没有解决客户要解决的问题,鲍鱼鱼翅,山珍海味都堆在一盘子里,只能是个大杂烩,最后啥味道都尝不到,都是一个味道。
  3. 文章提到了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太多等离中国大众都挺远的人,让我怀疑作者有没有学习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先贤的思想,老孔孟庄,诸子百家早有对题目的反思,就没有可写之处吗?
  4.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里写到:“辞约而旨丰, 事近而喻远。”。白话文不香吗?说人话很难吗?我们能比唐朝的人更懂古文?看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使长篇诗词《长恨歌》中“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哪一句不是我们现代人一读都懂的?
  5. 文章很难看到共鸣,很难看到真情实感,打动人的文章都是有真情实感的,本篇文章,我看不到作者的感情,说实话我做为一个程序员,用一个程序在一分钟内生成上百篇这样的文章并不是难事。随便拿几篇中国的优秀文章,不管是

《兰亭序》中:“不知老之将至”,还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还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凄凄惨惨戚戚”,“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都体现了作者自己浓烈的情感,这样文章千古流传,就是作者对事物的思考,对情感的表达穿越了时空,千年后依然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境,产生了共鸣。

​ 我很害怕这位同学写出这样的文章是某个补习班的老师教出来的,个人觉得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多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多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光是阅读,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不去观察生活,很难理解万卷书,读书就变成了认字,虽然这很难,但是只要往正确的方向走,多走一步就多一步的成长,人生的路对一个高中生来说,还很长,着急啥呢?我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就强调了这点,我现在还记得有一次作文我大概写到:“有一次我上山去捡柴,突然发现了一个桃树,桃树上有一个桃子,我赶紧摘下来吃了,好甜呀,吃完后,我突然之间特别难过,因为我忘了给姐姐留一点了,赶紧就满山去找,后来终于又发现了一个桃树长了桃子,这才开心的背着柴回家了。”,还有一次作文里我写到:“同学给我了一包方便面,这是我第一次吃方便面,方便面的味道真的是太好了,很难说出是什么味道,我就悄悄的藏了一小块,周末回家的时候,我一定要让爸妈尝一尝。” 我记得老师表扬了我,说写的很好,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华丽的字,即使我现在自己看到也认为很好,因为这里面是生活经历,是真情实感。我们每一个人其实是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的,这样的文章其实也是读者能看懂和愿意看的。

  1. 还有一点,不排除这位同学可能也非常清楚什么是好的文章,但是知道阅卷老师会喜欢这样的文章,投其所好,如果果真如此的话,我奉劝我的孩子及各位同学,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赌”,尤其是高考这样决定命运的事情上根本没有赌的必要,按这位同学的才华完全不需要去拼文章的”颜值“。

最后,我想说一下,高考满分作文也有很多优秀的,没有什么争议的,我们可以去借鉴,说实话,高考作文也没什么可以借鉴的,平时大量阅读中外经典名著,多观察生活,多思考生活,到时候高考的作文只是我们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一篇日记自然表达和情感流露而已,不用刻意追求满分作文,写出有独立思考,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会是一篇优秀作文。

文如其人,说人话,做人事,总是对的。

终极学习法-你能学会任何东西

现代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人人都为学习焦虑,看各种免费和付费的文章,教程,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背过的东西用的时候想不起来,考试的时候记不起来,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是遇到问题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是什么呢?

“The person who says he knows what he thinks but cannot express it usually does not know what he thinks.”
知而不能述者,非知也
— Mortimer Adler

其实,学习并不是我们现在才出现的,几千年来,人们都在学习,那么一定有不少很好的学习方法,遗憾的事,我们在学校学习几十年,竟然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人教怎么学习,我们过于强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但是我们也需要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不然别人都在用炸药,用推土机来移山,我们还在用愚公的方法,那么真的就会子子孙孙无穷尽的都愚蠢下去了,顺便说一下,愚公移山是不是该从课本上移除出去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学习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也被称为终极学习法!

费曼是谁?爱因斯坦之后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13岁就学完微积分,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24岁加入曼哈顿计划,参与原子弹的秘密研制,并在同年拿到了普林斯顿物理学博士,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等等,参与了二战时候的曼哈顿计划,日本长崎爆炸的原子弹就是他参与的这个计划的成果之一,看了这些,你不要以为费曼就是你在学校走廊或图书馆里见到的那些科学家,他可不像牛顿一辈子未娶,而是一个撩妹高手,业余生活极其丰富,会的技能也特别多,什么修个收音机都是小技能,有一天突发奇想学画画,最后开了个人画展,听桑巴音乐的时候,喜欢上了鼓,最后担任了学校芭蕾舞团队的鼓手,还能破解玛雅文字,甚至还学会了通过嗅觉辨认不同的人,那些我们认为很难的能力,费曼都能学会。

学会这么多东西,而且很多都达到顶级水平,那么我们肯定以为他的智商很高,实际上费曼的智商只有120,远远低于爱因斯坦等人,所以,毫无疑问,费曼是一个学习高手,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主要分为四步

图片

概念

选择一个你需要学习的概念。先拿出一张白纸,把你要学习的这一个概念写在白纸的最上面,比如说数学中勾股定理。

教学

写下你对这个概念的解释,用最简单的语言,假设你正在教一个对这个概念和领域一无所知的人。教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哪些地方你可以说得很清晰,还有哪些地方你自己都解释不明白。那么,解释不清楚的地方,要么就是你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要么就是你转述的有问题,没有抓住这个概念的实质,这些就是你需要努力深入学习的部分,这一步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发现哪些你还不能理解。

简化是检验我们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作诗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

图片

这种解释方法,爱因斯坦也尝试过用来解释相对论:“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身边,坐了两小时,感觉上却是一会儿的工夫;而当你夏天紧挨着一个火炉时,哪怕只坐上一会儿,却仿佛已经是一个小时。

费曼有一个著名的“冰水实验”,这个实验是针对美国当时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事故原因做的演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震惊世界,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就召集了很多专家来调查,68岁的费曼就是其中一个。
经过调查,费曼将问题锁定在火箭助推器的 O 型密封圈上。这个密封圈是橡胶做的,有一定的膨胀性,在发射火箭的时候,这个环就保护火箭体的接口,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高温气体接触到燃料舱。但是发射基地的温度又特别冷,在零度以下,密封圈一遇冷就收缩了,在燃料舱开始燃烧的时候,一冷一热,这个密封圈就失效了。

那么,怎么向全国人民解释呢?

费曼就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进行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演示实验。他用镊子夹住橡胶圈泡在冰水里一会,拿出来之后,橡胶圈上都已经有了镊子的痕迹,过了几秒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就完美地解释了,挑战者号发射当天温度很低,导致推进器的 O 型密封圈受冷之后不能立刻恢复原状,导致燃料从飞船的连接处泄露从而发生了爆炸。

回顾

把刚才给讲的时候卡壳的部分,重新学习,查各种资料,直到把那些搞不懂的地方全都可以流畅地写在纸上为止。这个过程和上一个复述的过程是可以循环的,只要遇到问题就停下来学习,然后再复述。

简化

当我们把所有的学习概念都弄清楚之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概念重新转述一遍, 这一步就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检验。检验自己到底有没有掌握知识,就是讲述、转述给别人听,只要别人能听懂你说的意思,那就说明你自己的学习成功了。

秘笈就这么简单,费曼学习法最重要的就是以输出来倒逼输入,我们习惯了被动的输入,大部分学生学习都是如此,老师讲什么就背什么,理解的东西太少,即使有很多考试,也其实还是考的输入。那么怎么算掌握了呢?就是自己能当老师,当一个普通的老师还是不能完全算掌握,那么费曼被成为老师的老师,就是强调我们要把任何高深的知识都能让一个小白能够听懂。

编程里面,一个比较好的编程实践就是测试驱动开发,什么是测试驱动开发呢?就是开发之前先写测试,这样可以避免开发将来用不到的功能,或者开发的东西不能用。举这个例子是不是非技术人员还是不懂,那么我就简化一下再举个例子,就是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产品,我们先设计产品说明书,然后再去开发产品。

其实,记笔记,思维导图都是这种学习方法的一部分,记笔记和脑图都是简化,只不过这种方法很多时候面对的是我们自己,如果不进行输出,那么我们很难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

为什么费曼学习法是终极学习法

每个人唱歌,如果不唱出声,在心里唱,都觉得唱的和原唱一样,但是大部分人唱出来就知道差距有多大。

下面这张图是根据研究,我们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那么这个学习金字塔里,学到知识留存最多的是教授给他人。

图片

总结

市面上的学习方法千千万万,主动学习,把学到的东西教给他人才能算是掌握,即使不能交给他人,至少可以模拟的讲给别人听,讲不清的地方,必然是自己没有掌握,没掌握的地方再去查漏补缺,如此循环,学生也一样,把概念学透,自己能完全讲明白,比做很多套题要强很多。

我在公司里,一直强调分享,其实分享就是倒逼我们学习,那些没有分享而觉得自己掌握了某些东西的人,我是不相信的,他们只是在心里唱歌,让那些在心里唱歌的人,直接登上舞台只能是死路一条

聊聊职业发展路径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关心职业路径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职业,如果要想有所发展,就需要了解自己的这个职业的发展路径,这个路径就是我们的向导,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我们现在是在哪一级,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下一级的能力是什么?然后我们才能知道做些什么才能到达下一级。

了解职业路径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每一年都希望自己能够涨薪,希望自己收入有所提升,但是简单的只是希望是没有用的,个人的收入是和个人的能力以及为公司带来的收益正相关的。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涨薪和工作时间的长短看的比例过大,甚至HR在招聘的时候也容易过于看重工作年限,但这有以下两个问题:

  • 一个人可能工作很多年,但是一直都在重复头一两年学到的那点东西,也就是对外输出的价值是没有变化,其次随着年龄的增加导致体力的下降,对外输出的价值反而降低不少。
  • 经验有两面性,有一些经验当我们过于熟练后,容易陷于能力陷阱,就相当于一个锤子,看到一切都是钉子,反而这种经验会对我们造成一定的羁绊。

我自己也看过不少简历,很多人工作很多年了,简历里还列着大学里拿过的奖项,这个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大学里大家都在讨论微积分了,你还在说你小学里得过年级数学第一名,让人觉得很Low. 单位里也有一些人,想升职加薪的时候,总是提自己几年前的贡献,殊不知几年前的贡献已经在几年前用过了。 一个毕业工作三年以后的人,大学以前的荣誉是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过于强调之前的功劳,越是显得自己现在是个废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好汉不提当年勇”。

这里面主要的问题就是不清楚自己现在的位置,以及我们为下一个职位需要做哪些准备。

根据我自己10多年的管理经验来看,不要轻易把一个人放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去,而是要先考察这个的能力,以及这个人用这个能力做了相对应的一些贡献,我们很多的时候的错误,当然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就是先把人放到这个位置,然后相信他能干好,我们都喜欢听临危受命的故事,但是临危受命的对象必须提前做了必要的准备了,我们先把一个人往上提,最终这个人肯定会被提到他不能胜任的位置,那么时间一长,公司大部分人都是在不能胜任的位置上。

要想避免上面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让自己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让我们自己的能力的增长跟的上自己的年龄的增长。

图片

我们就需要让上面这个曲线越陡峭越好。

人员级别该如何定义

作为个人,需要有职业路径,但是一份好的职业路径很重要,很多公司都有相应的职位,但是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路径,以及不同职位的要求,拿我所在的软件行业里,软件行业里经常有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比较奇怪的是很多公司里高级程序员里还能分出1到n级。我自己特别不喜欢初中高这三种分类,因为很多程序员连一些基本知识都不掌握,也叫自己是高级程序员,更遗憾的是,很多公司竟然简单粗暴的用工作年限来区分。

我自己做为一个分公司负责人,为了考核,原来也定义了一个不同级别对应客户的报价和工资,但是当时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影响至今,就是为了稳定当时现有人员,不影响现有人员的工资,就根据当时已有人员对客户的报价,反推出高级开发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然后一级级下去。这里面最大的问题,不是说一个高级程序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而是是否有人拿到了高级程序员的报价,这两个是没有那么强的相关性的,好在后面有及时纠正过来。

中间有几年,我定义的考核和成长路径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员的变动,原来的不同级别的要求已经不适应了,由于我自己是做技术的,所以每一个级别的要求里,写的特别具体,比如.NET语言里需要掌握什么特性等等,但是随着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经验多了以后,发现纯粹用掌握一门语言来区分初中高级别的工程师,我就是对大学生提出的是中学生的要求。我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所以我不想再太多参与项目的具体编码的工作,越是在公司强调独立自主工作的时候,作为Leader,需要做的coach工作反而越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永远是公司管理人员该做的东西,我们强调Independent的工作能力并不代表Leader的工作会减少,只能是更难,更大,因为我们需要帮大家“破镜”,从一个境界破到另一个境界,我们不能替代他,但是还要帮他破镜,这个真的很难,要做的工作也很多。

示例

好的职业路径是很重要的,因为我自己是做技术的,所以我这里面贴出两个我认为不错的开发人员和技术工程师的范例,一个是Basecamp公司的,另一个是吴军老师给出的。

Basecamp

下面是Basecamp给developer的title, 我选择basecamp作为参考,是因为他们的定义是奔着工作质量,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去的,并不是一个特别具体的技术知识点:

  1. 一个人做工作是否需要被别人review, 是经常,偶尔,还是不需要被review (工作独立能力)
  2. 是否掌握需要的高级特性和用法 (深度)
  3. 是否熟练应用一些优秀的模式和方法 (行业优秀方案的应用, 能否站在巨人的肩上
  4. 是不是一个Sole的程序员,我们之前说全栈,很多人理解的全栈只是前后台代码,代码写完了,写的是不是符合要求,是不是成功deliver到end user手上,如果我可以改的话,我希望把sole改成solo,我觉得Solo特别好,Solo就是你一个人搞定,这里面包含很多东西,一个Solo的程序员是以后可以单飞的程序员的。(是否是solo程序员)
  5. 了解其它技术,深耕一个技术领域,并同时掌握其它技术领域,做一个T Shape的人才,能否推动整个组织向前,是能否达到高境界的重要条件。(一专多能,推动组织变革和进步)

Junior Programmer

  • Work is thoroughly reviewed with substantial back and forth frequently needed before merging.
  • Basic language features are mastered, but some advanced structures may still be unfamiliar.
  • Occasional issues following patterns and approaches within existing code bases.
  • Works primarily on tightly scoped, routine problems.
  • Usually less than 2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Programmer

  • Work is reviewed with the occasional need for material direction or implementation changes.
  • Follows established patterns and approaches within existing code bases with ease.
  • Works mostly on clearly defined and scoped individual features or problems.
  • Usually at least 2-5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Senior Programmer

  • Work doesn’t necessarily need to be reviewed, but general approach may be.
  • Fully capable of taking substantial features from concept to shipping as the sole programmer (alongside a designer).
  • Can provide material feedback on the work of junior programmers and programmers.
  • Deep expertise within at least one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 Basic proficiency in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 Usually at least 5-8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Lead Programmer

  • Work happens completely autonomously with no regular need for review.
  • Fully capable of owning and running entire subsystems of work (Queenbee expert, Action Cable implementation).
  • Helps set and maintai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 Deep, substantial expertise in multiple programming environments.
  • Capable of running and directing small teams for substantial projects.
  • Capable of executing projects across multiple domains (say, native app that needs API backend).
  • Usually at least 8-12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Principal Programmer

  • Can set and direct an entire department, like SIP, Core Product, or Research & Fidelity.
  • Fully capable of designing, owning, and running entirely new, novel systems (design billing systems, Trix, Active Record from scratch)
  • Capable of running and directing larger teams for large, long-running projects.
  • Recognized widely in the industry for mater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te of the art.
  • Invents new concepts, pushes the whole organization forward regularly.
  • Usually at least 12-15+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五级工程师

吴军提出的五级工程师的标准,我觉得要求更高,我们很多人能到第二级已经很不多了,但是可以看看,如果我们终身达不到,那么也可以用来指导下一代嘛,同时也可以对比一下我们自己,然后我们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避免得瑟。

图片

  • 第五级工程师

    以计算机行业为例,一个人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熟练应用工程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所分配的工作,而不需要他人指导,就算是一个合格的五级工程师了。再具体一点,比如这个人在京东公司任职,老板让他做一个工具,找出那些不断帮助女(男)朋友买书的读者。他自己知道在公司内找谁去要数据,如何确认两个人可能是男女朋友,而且经常买书。也知道自己在京东公司的环境里,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开发工具。以及为了方便客户使用,这个工具应该有什么样的基本功能。如果还做不到这件事情,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在过去,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可以并列的头衔,今天在法国和德国依然如此——那里的工程师会有一个特殊的资格证书,就如同医生和律师有特殊的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在中国,很多人从工科大学一毕业,公司就在他的名片上印上工程师,然后就似乎已经成为工程师了,很多人有这个头衔,但并不具有工程师所应该有的基本的技能。在IT行业很多人被称为码农,虽然名字不太好听,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是对天天简单重复低层次IT工作的人的一个形象的写照。我想,上述对一个五级工程师的要求,任何一个从工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只要自己有心,往这个方向努力,不难达到。如果达不到这个层次,不能算合格的工程师。

  • 第四级工程师

    对于第四级的工程师,就需要有领导能力和在工程上把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的能力了。用我之前写的“愿景-目标-道路”的逻辑,他们能够寻找出实现比较大的目标的道路。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同,后者考虑的是对和错,前者只是在现有条件下考虑好和坏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建造一座海湾大桥时,工程师会在现有资金的条件下,根据交通的需求设计一个200年使用寿命的大桥,但是为了让军队迅速通过一条河,他们追求的目标就变成了在最短时间内建造足够让军队安全渡河的浮桥。目标不同,工程师的解决方案就不同,这件事对于土木工程师和桥梁工程师来讲,常常不是问题。但是很多搞IT的人,常常会把海湾大桥修成浮桥,也会把浮桥按照海湾大桥来慢慢修。因此,能否成为四级的工程师,要看能否最好地解决一个这样有规模的实际问题。这个能力远不是熟练写程序就够了的。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机会不够,其实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中国IT公司里非常缺乏这样有头脑的工程师。至于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得到机会,他们和上下级之间较强的沟通能力帮助了他们。

  • 第三级工程师

    对于第三级的工程师,就应该能够独立带领人做出一个为公司挣得利润的产品了。这里面除了上述能力外,还涉及到对市场的判断和营销能力了。很多人讲,我就是做工程的,这个东西是否有用,我不清楚,有什么事情你叫我做就好了。这样显然达不到第三级的要求。第三级的工程师,本身必须是非常好的产品经理。一个有良好工程素养的人,如果心胸开阔,愿意接受各种意见和建议,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这一步。你可能奇怪,我为什么专门强调心胸开阔,因为人有多大的心,就能做多大的事情。有人抱怨自己作为工程师,收入和社会地位太低,我想如果你做到第三级,就不低了。当然再往上,就不是很多人能够做到的了。

  • 第二级工程师

    第二级是能够做出先前没有的东西的人,世界因为他们多少有点不同。举几个例子,比如北极光风投的创始人邓锋,在他(和谢青、柯岩)之前,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防火墙设备,他们做出了这个设备,并且成功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墙公司(Netscreen),这个公司在被收购前市值大约为20亿美元。他可以算得上是二级工程师,另外,Google云计算的发明人迪恩(Jeff Dean)也可以算。你如果能成为二级工程师非常好,但是如果不能也没有关系,不必对自己太苛刻。

  • 第一级工程师

    开创一个产业的人,包括爱迪生、福特、贝尔等人

小结

如果我们是一个个人,我的建议,我的建议是找一些行业里你认为比较不错的公司里,对不同级别的人要求,拿IT行业里来说,国内的腾讯,阿里,今日头条,国外的Google, Facebook, Microsoft等等,或者一些高速增长的小的明星企业,独角兽企业,那里面对人员的要求来看看自己需要哪些提高。同时,我们需要提升我们的眼界,我们每个人只有发现过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后,才能开始有所进步,这就是看见,因为看见,所以不同!

对一个企业来说,我们需要定义一个不断向上的职业路径,让每一个清晰的知道每一个职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每个人自己在哪一个级别,以及下一个级别是什么?同时,要提供环境和机会,让每个人有机会从当前的位置成长到下一个位置,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把自己转变为一个园丁,提供好的土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不要总想把花园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让花草自己生长,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发展你的兴趣,而不是跟随你的兴趣

大家是不是经常从成功人士之口里听到下面的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跟随你的内心 (Follow your heart)

追随你的激情 (Follow your passion)

我想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千万不要盲信,如果我们完全这么做,会让我们相当危险。

我们看到很多成功人士,说这话的时候,也确实发现他们对他所从事的是很有激情,看似真如他们所说。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成功后,他们才更有激情? 还是他们本身对这件事就很有兴趣,然后才做成功那件事呢?

我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人都是后者,就是你在一个领域成功后,你才对这件事更有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非常大的骗局

为什么?因为这假设了两个前提:

第一,我们知道我们的兴趣。

第二,我们的兴趣是不变的。

显然,这两个前提都是不成立的。

很多时候,我们还没见到更多的东西时候,我们最么知道那就是我们的兴趣,那就是一生所求?当你常年住在一个小山村,你可能并不知道你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当你突然见了花花世界后,你可能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

其次,我们的兴趣也会随着年龄变化的,我们想想,婴儿时,我们的兴趣是喝奶,小孩子时,我们的兴趣是玩具,是好吃的糖果,到了成年,我们的兴趣可能是音乐,美术或者旅行。

兴趣不能当饭吃

这个世界上,能把自己的兴趣变成工作的很少,比如,你喜欢篮球,和你能找到一个篮球工作,这个差别很大,喜欢和你能,这里面隔了十万八千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喜欢打游戏,对游戏很有兴趣,很有激情,但是游戏能当饭吃吗?不能,你看到有的人打出了世界冠军,但你想想,那个冠军凭什么是你?你有没有这个天赋?你有没有训练你的资源?你去问问那些打出冠军的人,他们失去了什么?很多人说我喜欢,所以我更努力,这个世上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成功,更需要资源,需要专业的训练,刻意的练习,很多时候,一上专业的训练,你的兴趣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一个枯燥动作做上万遍,你真的认为这很有意思?

追随兴趣,很多时候就是懒惰

除非你是天生的富二代,不然,我们就一定需要养活自己,甚至是养活家人,我们可能需要从搬砖开始,而不是做梦自己开着跑车四处兜风去,我们很多时候说是追随兴趣,其实就是懒惰,是因为我们不想脱离自己舒适区,觉的练习太苦,觉得学习太累。

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兴趣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或者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兴趣是这样产生的,就是我们做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做成功了,或者比其他人做的更好点,我们就有了成就感,然后这种成就感如果不断的正循环,然后就产生了对这件事的激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说鼓励教育比兴趣教育重要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我们开头说的,那些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那些人,就是这么来的。

跟随你的兴趣就是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我们知道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风险巨大,但是把一个人的人生放到一个篮子里,我认为无疑是犯罪,首先,我们根本不知道整个社会几十年之后发展成什么样,其次,万一这个兴趣行不通,怎么办?行不通的可能性太大了,比如,我们大部分人的兴趣都是音乐,美术,体育,但这些最终能走出来的人太少了,而国家的教育体系,让一个人出来没饭吃的几率太低了,如果你有大量资源,你有大量资本,你有退路,那还有可能,但是如果你没有,国家的教育体系是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家最安全的出路。

很多我们不感兴趣的事情,会是我们将来感兴趣的事情的重要基石

如果说你喜欢计算机,但是不喜欢数学,你喜欢运动,但是不喜欢基础课,这都是不行的,越来越多的行业,都是跨学科的,越是往顶部走,越是发现之前枯燥的东西有用,越来越发现,枯燥的东西就是你的瓶颈。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觉得操作系统可没用,觉得高等数学生活中完全用不到,但是,等我需要看AI的东西的时候,就非常后悔没有学好这些课程。比如,你觉得做好面包和学好英语有什么关系?当你追求的东西层次上升到想和全世界交流的时候,你还觉得英语不重要?你觉得学好语文和英语有什么关系?当你想把中国文化传到全世界的时候,你觉得英语重不重要?你喜欢乐高,你喜欢建筑,你学不好数学,估计也只能盖个几层小楼?当你想盖出世界一流大楼的时候,你觉得美术重不重要?数学重不重要?物理重不重要?

给学生的建议

如果你还是一个学生,我觉得你要把功课学好当做自己最大的兴趣,否则你就上不到好的大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好的大学,有好的资源,有优秀的同学,他们能把你的感兴趣的事情做到世界级的,你喜欢车,做无人驾驶呀,你喜欢飞机,飞往比邻星呀,你喜欢乐高,盖世界第一大楼呀。学好功课的前提下,兴趣放课外发展吧,除非是你很早就展示了某方面超强的天赋。

给工作的人建议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富二代,先看看哪个事情能让积累你的资源,找到一个工作,有一份收入,然后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谈兴趣吧,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某一个领域沉下心来,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然后取得成就,最后这个人发现这件事它越来越有趣。

刚开始,我喜欢安安静静的写代码,我不喜欢做管理,但是,短期写代码水平不会有巨大的提升,而我自己更擅长一些管理的东西,比一些人这方面做的好,所以我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比我写代码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我可以用我多出来的收入,发展我的兴趣,比如我可以买更多的书,更好的电脑,付费参加高水平的会议等等,最后代码水平也跟着提高了,这不也很好吗?

你如果喜欢旅游,那么你先把能力提升,工作做好,学好英语,然后去其它国家出差,既能旅行又能为公司带来贡献,不是很好吗?

找最能发挥你的事情做,找你最能贡献价值的事情做。

君子不器,很多人老觉得自己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就不想做别的事情,其实我们喜欢,和我们能做贡献的并不是一件事,我们在社会的价值,最终是通过我们对别人的贡献来衡量的。

我们已经工作的人,不要想自己喜欢做什么情,想想你做什么,对公司贡献最大,对社会贡献最大,比如,你是做后端的,但是公司急缺前端,那你是不是可以学前端呢? 你是个后卫,但是队伍现在缺个好中场,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去做中场呢?哪里你给别人贡献大,哪里能发挥你的特长,哪里你的收获就越大,我们的幸福很多时候是因为别人需要而存在,我们的幸福从来都不是来自对别人的需要。

图片

因此,找到一件事情做好它,然后不断加大难度,不断做好它,慢慢的,这件事情你会喜欢的,千万不要猴子掰包谷,今天一个兴趣,发现没做好,就说没兴趣,明天又是这样,这样终将一事无成,人生也终将无趣。

你的产品卖不好,可能是说明书的问题

图片

我现在特别怕买国内的一些家具,尤其是需要自己组装的东西,倒不是质量不好,中国这么多年的制造经验,我相信很多产品本身的质量已经很不错,至少从原材料上来看。我们也都知道,很多产品国内生产,国外贴一个牌就增加了很多价格。

但是,为什么我依然害怕买一些国内的产品呢?因为很多产品不提供安装服务的话,你自己会相当痛苦,我有很多次买一些小的家具,然后回来让我自己组装,买回来后发现有个很气人的东西,就是没有说明书,有的时候我打电话过去,他们说这个东西很简单呀,然后给我发个视频的链接,每次我看完,要么是没看懂,要么就是他演示的产品和我的有差异,要么就是让你看完,啊哈,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想把买的东西扔了。

最崩溃的是你安装完了,发现有个地方安反了,然后你想死的心都有,因为不光是重来一遍,你还得先拆再重来。还有的时候,没有说明书会让你把产品弄坏了,人家商家还不赔,我记得我买了一个食物垃圾处理器在水池子下面,但是安装的时候,我把一个孔给打开了,后来问了后才发现,那个只有安装洗碗机的时候才打开,可是遗憾的是那个孔已经打开堵不住了,怎么可能给他们好评?

还有很多产品功能是有了,但是基本上你很难知道有这个功能,比如我买了个加湿器,我用了几个月了,才发现原来那个过滤网是可以拆下来洗的。说明书里没写,真的是工程师白设计了这个功能。

图片

上面是宜家的说明书,基本上宜家的家具买回来,都有说明书,虽然说有些说明书依然不是很直观,但是人家至少是有,而且是多语言的说明书。相比,国内很多厂家的东西寄过来,就没有说明书,我前段时间给屋里换个锁,然后我花了好久才研究透锁的组成才最终安装成功,他奶奶的,我有必要为了换个锁,花时间去学习锁吗?

一份好的说明书,可以大大的让产品上个档次,让用户的舒服度和体验大大上升,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用户的时间。原因很简单,不要认为你的用户都是这个行业,都是非常聪明的,你的产品操作越简单,你的用户的门槛就越低,你的用户群就越大。

我甚至觉得各行各业都要个用户手册。

拿我在的软件行业来说,很多人以为把代码交到客户手上就行了,其实不是,用户不知道怎么安装,怎么使用,再好的软件也发挥不了价值。

就用最常见的餐饮外卖,你觉得要不要用户手册,我觉得是要的,如果每个用户打开后,发现有一张纸,纸上印刷着你外卖食物里各种食物的组成,各种食物大概的配比,用户是不是吃的更放心呢?再画上一些图告诉客户怎么吃手不会脏,吃完了垃圾要扔到哪里,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是不是商家的逼格就高一些了呢?甚至你可以告诉食客你做这个外卖的远景呢?最后再协商如有什么问题,请联系哪里。我相信我肯定愿意多点这样的外卖,就算再不行,我可以用这张纸当我吃饭的时候餐布吧?而你的成本就是多了一张纸而已(这段给我做餐饮的朋友思考一下)

图片

所以,我希望我们学习别人产品的时候,不要光学习硬件的部分,现在硬件部分基本说没有壁垒了,因为很多复杂的东西,你可以砸碎了学,放到显微镜下看,但是别忘了学习人家软件的东西,比如写一份好的说明书。

八零后怎么就成了悲情的一代?

网上或者现实中有很多人为80后打抱不平,我自己也是80后,我没觉得80后有多少悲情。

说80后悲的情这些人,老是说现在很多成功的人都是70后,60后,觉得人家那个时代好,这个显然是只看一个时代的头部人物,好像我们在那个年代就能成功一样,然后觉得90后,00后吃穿不愁,但是90后一定比我们幸福吗?先不说社会本来就应该要进步,一代要比一代强本来就是好事,难道我们的努力不就是让我们下一代也过的更好吗?况且,90后面对的世界也不一定比我们80后好,至少我小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作业,而且作业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我自己也是80后,我小的时候虽然穷,但是我从来也没感觉到痛苦,因为我不知道富人是啥样,我周围都穷呀。小的时候没事我可以躺在山坡上晒太阳,下河摸鱼,上山赶羊,晚上8点就睡觉了,现在的小孩儿敢想吗?根本不敢想,为什么呢?因为怕输在起跑线。这个起跑线在我看来是什么呢?就是你去球场看球,前面有一个人站起来,后面的人不得不站起来看,最后大家都是站着看完一场球。你能说这比我们那个年代大家都坐着看球更幸福吗?

说到机会,我们怎么就少了? 没成功都是我们自己没用,我至少觉得有很多机会,最终都是自己无能没抓住,比如高考依然是给我们最大的机会,高考我们没参加吗?为什么人家都能考到名校?70年代多少人连高考的机会都没有,而且那个时候高考比现在难多了吧? 还有的人怪扩招,不扩招说不定你都上不了大学。

70后成功也没啥稀罕的,70后都快50了,哪个年代的成功人士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再过10几年,你看肯定是80后里面的人当大佬,这很正常。

80后房价太贵?那70后当年住的房子好吗?能有的吃就不错了,90后将来毕业房价估计更贵吧。再说,80后毕业的时候,房价还没那么高,要是大学好好上学,毕业头几年能挣点钱,早点买房,不也是很好的赚钱机会吗?估计10年前买几套房的人现在笑的睡不着吧?没买,还是自己眼光不够,能力不够,没啥遗憾的。我当年也没买,但是我也没啥后悔的,当年没本事,没挣到钱。

80后要养几个老人,有啥委屈的?要是你不是独生女,家里能把你养大就不错了,你享受了几十年,现在多努力一点,咋就委屈了,你家里要是3,4个孩子,估计你能不能上大学都不一定。况且,国家现在的医保已经可以了,原来农村生个病,基本都看不起,更别说,现在的医疗水平进步巨大,很多当年得个病都活不了的,现在都能很好的活着。

80后牛逼的人也多的去了,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很容易就能看到,头条张一鸣是不是80后?拼多多黄铮是不是80后?好未来张邦鑫是不是80后?大疆的汪滔是不是80后?滴滴程维是不是80后?。。。。

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其他70后、90后的头部人物,就抱怨我们的时代,我想说的是,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日子强多了吧?至少现在是和平年代,不要觉得自己在战争年代就是将军,其实有这想法的人,战争年代当兵估计都没人要。要看看我们自己身边,自己这个年代优秀的人,多向他们学习。

80年代的人,不是出生在最好的一代人,但也绝不是最差的一代。相反,我觉得80年代的人,恰恰是幸福的一代。

感谢,这个时代!作为80后,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个时代,不要浪费时间抱怨,专心奋斗,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人生可能并不是一条线

之前我提过要走出舒适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寻找自己的边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很难定义这个边界.

周末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我就在想一个问题,这个电影最后成功,我相信主角Alex应该是一步步走出舒适区,一步步的增加挑战,幸运的是,他成功了,但是我相信有很多没有成功,而事实上,很多极限大师都是为了挑战极限,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最后献身在这个运动里。

而如果我们做的不是极限运动,万一我们走出去超过了自己的边界,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呢?比如我们不断学习,拼命工作,可是,最后万一我们身体扛不住死掉了呢?

那么,我们在追求什么?

我们都在追求成为精英的路上,那么我们眼中的精英到底是什么?我想大部人追求的精英就是有钱、有权、有名望。

但是,这太难了,做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然后见过一点市面的人,我觉得要想成为大家眼中的精英太难了,虽然说读书和奋斗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但是如果老是要追求物质而不停止,我们这一生还有幸福吗?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慢慢的相信“命”,我说的命不是说我们听天有命,不是说算命先生说的命,而是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在什么样的环境长大,这就是你的命,我相信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24小时不睡觉也没有王思聪有钱,甚至有学问,为什么?有钱人有资源,好的教育也会让向人家倾斜,起点会越来越重要。

这就是我说的边界,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的边界,不要好高骛远。如果社会阶层是100层,我们父母在30层的话,我想我们一辈子能爬到60层已经是做了很大的贡献了,不要想着往90层爬,这基本不可能,要认命,认了命了,我们才会专心看到眼前的几个台阶,先爬上去再说。

看万维钢的书,里面提到了这个社会其实有三条链,食物链、智识链和幸福链,这个对我启发很大,或者至少让我们和某些有钱人比,让我们有了一些安慰。

食物链主要代表物质,就是钱、权、社会关系。但是这条链,我们只能有小的改善,也就是最多能到个中产,再往上很大程度上我们难以决定,除了命以外,运气是很大成分,所以说我们决定不了太多食物链的排名。

智识链,就是我们的认知,我们的三观,我们的文化,智识他不是一种物质,他很难继承或者赠送,这就给没太多资源的人有了很多机会。我相信很多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都在这条链上提高了自己的排名。

幸福链,就是我记不追求富贵,也不求有啥文化,我就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来我觉得这种人没追求,现在我觉得也挺好的,人家自我满足,幸福就可以,现代这个社会,你食物链和智识链排名靠前的人也不能把我咋的,这样,其实也挺好。这个关键就是要自己觉得幸福,如果自己又要追求物质,比如抱怨工资低了,抱怨自己读书少了,那其实在幸福链上的排名反而更低了。

可以看到,如果只追求食物链排名的话,会非常累,付出大量的代价才能提高排名,而智识链相对容易一些,就是智识链排名靠前的人,控制不了别人,但是别人也别指望控制我,也就是想当我傻逼那也没门,幸福链主要是精神层面,主要是心态,幸幸福福过点小日子,如果你觉得幸福的话,现在社会其实并不难。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么一分的话,人生就有三条线,我们要关注的是三条链上的排名,而不能只关注一条链,如果只有一条食物链排名的话,很多时候我们能气死,因为这条链我们很多时候不能有太大改变的。

其实,现在食物链上排名靠前的人,如果智识不高,财富其实是守不住的的,而智识链上排名靠前的人,很多时候会有机会做一些大事,这种自我实现会让让你感觉幸福,而且有机会大大提高自己食物链的排名,即使升不上去,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我们的智识来培养下一代。

有的时候,我说一些东西,有些人会反问,你混的有钱吗?你没钱你说的东西就不对,哎,我想说,食物链的排名不是你想提高就提高的,但是提高智识链的排名总是让你有更多机会提高食物链排名的,而且很多时候有智慧和知识,这种幸福感无法传给别人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物质,如果哪个学问叫你无欲无求,只追求精神享受,我感觉那可能不是一个好学问。

总结一下,人生三条链,食物链、智识链,幸福链。我们不要只死定一条食物链而忽略了另外两条链。

如何学的更少,会的更多

图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很多东西,不学还不行,尤其是自己的专业,自己用来安身立命的技能等,尤其是现在各行各业变化都很快,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不学习就没有活路,比如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人都在用互联网,人人都在用手机,那么你所在的行业一样会和这些新科技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了工业+, 互联网+,+互联网。那么,随着AI的发展,估计到时候人人都得会点编程。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东西要学,怎么办? 其实我认为并不用担心,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和人拉开差距,往人群的头部走,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都不会让这个城市的前20% 的人没有活路,你要做的就是往前排走。

图片

那么如何能走到前排呢?大家的寿命都差不多,也就是大家一生的时间总量也差不多,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要做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单位时间里学习产出多。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学霸,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学霸,为什么需要介绍他,因为他一年完成了麻省理工学院(MIT) 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33门课程。

他叫斯科特.杨,从高中开始放学后就几乎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他每天学习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但他的平均成绩总保持在A以上。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后,他又以超凡的速度学习了麻省理工计算机课程,并登上TEDx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的学习经验。斯科特·扬在家用了12个月,通过互联网完成了四年麻省理工大学33门的计算机课程,节省了150万的大学学费。

那么,他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整体学习法。

图片

同时把学习分为几个步骤:

图片

后面我就分几次聊聊整体性学习法的东西,让你可以快速的熟悉这套学习方法。

你真的在学习吗?

图片

学习的焦虑

现在已经是信息爆炸时代,到处都是各种知识,各种新闻,各种信息,各种培训学校,线下的,线上的,这让我们很多人感觉非常焦虑,总感觉跟不上了,落后于别人。

这对喜欢学习的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多了知识的来源,他让喜欢学习的人越来越好,不喜欢学习的人越来越差,也就是加大了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差距。

但是,我们不断学习,却感觉到越来越累,为什么?因为有句很丧很流行的话:“我们不停奔跑,只为留在原地”。我对罗老师这句话其实不满意的,我真希望罗老师以后能修正这句话,我们奔跑,首先要想是否和别人比,如果和自己比,那肯定是在前进,如果和别人比,那也不一定留在原地,我跑完过半程马拉松,我就知道,只要不停奔跑,就有人不断掉队,所以只要不停奔跑,就会离终点越来越近,所以坚持学习肯定是对的。

焦虑的原因,是很多人觉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学不完呀,所以很焦虑,也有人把后面的两句话加上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放弃了,这更不对,我相信庄子并没有此意,我相信庄子的意思大概就是我们不要被信息爆炸炸晕了,学会一样是一样,人的精力有限,不要贪大求全,量力而行而已,但不是不让你学,庄子不学,你现在还能知道他?只不过学习,不一定是坐在桌子跟前就算学习,逍遥游也是学呀。

是你在学习,还是朋友圈在学习?

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在”坚持“学习,每天打卡朋友圈,一天不拉,我好佩服。其中最多的是英语学习打卡,我就见了很多人都打卡几年了,什么APP里面都级别很高了,天天说着自己欣赏自己的话,”今天又进步了“,”坚持很重要“,”朋友们,你们都学习了吗?“, ”每天一小步“。

还有一些人,咖啡厅里拍张照,”今日阳光明媚,读读书”,然后朋友圈一发,这些人还特别喜欢晒像“红楼梦”,”呼啸山庄”之类的。 (如果我朋友圈里的朋友也看过这些,我没有说你,我的朋友都是真的学习的人)。

我不否认,确实有不少人认真学习,但是大部分我可以肯定的是都不是,天天朋友圈学习英语,面试一句说不了,读书,问一下书里面写的啥,一问三不知。

说明什么?大部人都是把知识发给朋友圈,谁在学,微信在学,朋友圈程序在学。如果你真在学,而收效不好,那就是学习效率低,不用担心,后面我们一起探讨会一下高效学习。

兴趣学习,学习的重点在哪里?

现在特别流行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其实是比较怀疑的,这个对小孩可能很受用,但是对成年人不一定,兴趣不是那么重要,很多时候,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就是在某个地方不断成功,你自然就喜欢了,比如,你编程,你大量练习,最后比周围人都强,你做出了很多成功产品,你就会越来越有兴趣。所以,成年人,不要太看重兴趣,先想想,你在哪个行业容易做出成绩,哪个行业你就有兴趣,兴趣是你擅长做这件事,然后越做越好,别人都认可你,你自然就有兴趣。不要一弄就是不感兴趣,如果你赖以谋生的事情,你都不,那是懒惰者或者失败者的借口。

再拿学英语举例子,很多人说我喜欢看电影,所以我看电影学英语,有的人说我喜欢听歌,所以我要听歌学英语,很多人说我要背单词,但是最后都没效果,为什么? 因为看电影学英语,听歌学英语也好,他们把重点放在了看电影,放在了听歌。看电影学英语,重点是学英语,不是看电影好吗? 也就是你要把一个电影看十遍,看到你只想学英语,而不像看这个电影了。看几遍后,把屏幕挡上听。

我要背单词,不是朋友圈里天天打卡,这样重点就是彰显不是 “背单词”。

最后

我并不反对朋友圈打卡,相反我鼓励你打卡,但是请记住下面的话。

图片

如何走出舒适区

图片

上面这张图里,可以看到舒适区是一个小圈,里面你感觉简单、安全、合群、不害怕、平庸、无风险。

舒适区外面是一个大圈,一些你害怕做的事,是一些难做的事,是机会,也是风险,是一些你没做过得事情,是很多新事物, 是没有限制的梦想。

上一篇说过很多人愿意待到舒适区,但是时间长了,一旦外部或者内部环境变化,你就没有这个舒适区,为了避免我们某一天,从舒适区的18层楼高处直接坠落到底,那我们早点认清,提前一步步的离开舒适区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现代社会,竞争无比激烈,你没有机会在舒适区里呆太久。

如果还有人怀疑离开舒适区的必要性的话,我们可以看下下面这张图。

图片

(中文:那么,请再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要离开我现在站的这个地方…)

那么如何做可以帮助我们离开舒适区呢?

定义新目标,学习新事物,立几个Flag

普通人,很难先定义一个“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但是订个词汇量5000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吧?立Flag, 比如在朋友圈里Show出来,这样可以督促你完成。

有很多,比如如下:

比如学习你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

学习一种乐器

学习写作

学习健身

学习做饭

学习画画

等等等等

以终为始,把目标分解,一次一小步(baby step), 你每次的一小步,最后都是迈出舒适区的一大步

增加有用信息输入

就是我前面说的,要知道自己不知道,比如多关注本行业的一些最新技术,这里强调有用信息的有用,什么是有用,不是在莫视频软件里看别人搞怪,而是多看看书、权威杂志,高手文章等,只有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先看到舒适区外部的世界。

扩大社交圈

多了解自己行业里其他人都在干些什么?然后想想这些事自己现在是否可以干?不能的话怎么办?

多看看其它行业的人都在做什么?人家行业的东西是否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行业里来,乔布斯当年也还不是从保时捷的设计里吸取了大量灵感?

迎接挑战,知难而上

要多去尝试一些你还不能100%确定完成的事情,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不要基于退缩,尤其在团队里要做勇挑重担的人。做打不死的小强,因为一切打不死你的,都会让你更坚强,但是不要去做那些明显够不着的虚幻的目标,比如要1年赚一个亿,如果能打死你的,你就是死了的小强。

多做事,少八卦,把生活节奏调快一点

天天唱《从前慢》就是要回到母体的舒适区里,这是再后退,看看你每天睡觉超过8小时的话,那基本就是过于舒适了。

任何单位,任何地方,如果你还在慢慢晃悠的做事,那就是舒适区呆太久了,早睡早起,但是也别谁太早了,我还听说很多人晚上8点多就睡觉了,早上8点多起来,我想说,你要不是个天才,你就是党和国家,或者你家人把你当猪养了。 醒醒吧,梦总是会醒的。

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在害怕。。。。。。

图片

你在舒适区吗?

图片

之前我们谈DK效应的时候,有下面这张图,在我们到达愚昧山峰之前,我们很多人都是巨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图片

那么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就一定会开悟吗?不一定。

除了我之前谈到的,提高认知之外,我们许多人成长慢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喜欢呆在舒适区(comfort zone), 在comfort zone里做着我们熟悉的事,说着我们熟悉的话,不用担心,不用着急,不用害怕。

但是,就像题图里说的”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comfort zone”, 为什么? 我们听过亚当夏娃的故事,他们一开始就在伊甸园,无忧无虑,但是由于智慧果的诱惑太大,他们走出了舒适区,然后就有了我们,说这个有点虚。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之前,在妈妈肚子里不也是这样吗?然后从妈妈肚子出来的时候,就走出了人生第一个舒适区,所以出生的时候哇哇大哭。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又再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往妈妈肚子里放。所以,我们很多人成长了巨婴。

很多农村放养的孩子也有出息,因为出生后父母没有给他们继续提供想妈妈肚子里一样的舒适区,从下就没有舒适区。

很多企业里就创造了这样的舒适区,美其名曰,人性化,但很可能是僵化,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很像红楼梦里的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最后贾府变成了假府,你的单位是吗?

其实,中国古人就非常清楚这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温水煮青蛙也是这个意思。

管理上也一样,如果管理人员,觉得一片祥和,然后可以去登个珠峰之类的,如果你还没做到万科那么大,大部分应该都是虚幻的,是因为没有人提意见和提建议了,那我们就可能是是又到了自己的舒适区了。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单位里的,尤其是做长期客户,非常容易让人陷入舒适区,一旦长期客户合同结束,毫无疑问会出现下面这个场景:

图片

我也面试过很多人,他们在一个企业里工作了很长时间,常年用着熟悉的技术,不用学习,毫无压力,等年龄大以后,公司内部要使用新技术,他们就难以适应,然后出来找工作,但是其实出来还不如原来公司工资高,因为原来的公司对你有感情,会考虑你过去的贡献,但是一个新的公司是不会看这些的,这就是长期待在舒适区最大的危害,检查一下你现在在舒适区里吗?

你在舒适区吗?

请检查一下:

  • 你的工资是不是很多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 你的社交网络有变化吗?
  • 你每天或者每年的任务列表是一样或者类似的吗?
  • 你的职业生涯的目标有阶段性的成果吗?
  • 你不高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 你反应迟钝了吗?
  • 你很久没学习新东西了?

如果回答是的,你很大可能就在舒适区里。

怎么办?下次我们谈谈如何走出舒适区的一些方法。

图片

如何识别诈骗

图片

现在骗子太多,让人防不胜防,我自己就遭遇过几次诈骗,只有一次被骗成功,让我损失了50块,还有一次骗子差点成功,如果那次成功就会损失更多。

第一次是刚上大学那会儿,去西安火车站,当时的火车站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横穿了一个马路,然后就被一个“警察”拦着,穿着“警察”的衣服(当时貌似好多地方有卖得),说我横穿马路,要罚款,我说多少钱,“警察”给我说100块,我说没有那么多,后来说80,80我也没有 (是真的没有),后来就以50块成交,他说我是学生就算了,最后还给我教育了一番。现在想想我自己是多么的可笑,只能说自己无知,骗子太猖狂。

第二次是我买机票去上海,我的机票信息被泄露了,而且我的朋友的信息也泄露了,然后出发前三个小时,有个电话打过来,说是某航空公司的,航班不能正常起飞,让我换另外一趟班机,那个声音跟航公公司的客服是一模一样,一模一样的专业,我由于定了上海的酒店,然后又订了到其它地方的火车以及酒店,如果飞不了,我的所有的订的东西都得退,而且客户是外国的,来一趟不容易,我很是着急,就问他最早的航班,然后他给我说了个航班,中间又沟通了一堆,意思就是让我先付钱,原来航班的费用给我退了,但是说那个退需要时间,至此,我都没发现是骗人的。 最后骗子暴露是因为我问了一下他这个飞机是哪个航站楼的,骗子给我说是1号航站楼,而我记得西安好像没有1号航站楼。此时我才开始怀疑,我就打了一下航空公司的电话,查了一下航班信息,没见任何迹象表明这个飞机起飞不了,骗子另一个失误的地方是,我问他新航班的时间,他只说比我这个晚10分钟,我们想想一般不管出发地还是目的地,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起飞,那也不可能10分钟后就可以起飞了,天气不会好那么快吧。

第三个例子,更可怕,我去半一张手机卡,某通信公司主营业厅的人帮我办完后,说需要下载支付宝,手机绑定支付宝,然后这样才可以开通流量,我就表示怀疑,她说必须的,然后我就看他用我新开的卡,上到她的手机上,下载了一个支付宝,然后用我这个卡注册了一个支付宝账户。整个过程我就静静的看着,我看她还能搞什么鬼。 弄完后,我就找他理论这件事,我很清楚,如果需要试下流量直接浏览个网页不就可以了?下载支付宝,绑定手机卡,她搞什么鬼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他们这样肯定骗了不少的用户,好在我已经不是当年的小白,怎么也是在IT行业里混,这个解释完全说不通,我就找来了她们经理告诉他们,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刚开始他们还继续糊弄,后来我说你们再糊弄我就要报案了,你们这是诈骗。后来那个经理怂了,给我一顿道歉,说以后办业务找她之类的,让加个微信,我说我从不加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的微信,还后来,我也没时间纠缠,就警告他们以后不要这样骗人,尤其是骗那些啥都不懂老头老太太。

上面三个例子是亲身经历,我相信大家也都经历了不少,而且未来随着我们信息泄露的越多,我们就越防不胜防,很多人不信,我只是说没碰到高手,我就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人拿到了你的所有信息,拿到了你家人的所有信息,然后给你不停的打电话,你会觉得烦,然后他不停的打,一直打到你关机。(我知道你说你有很多办法不关机,比如黑名单,但是我告诉你,骗子又的是方法让你关机), 现在你手机关机了,然后骗子打电话给你爸,说你出事了,让你爸汇两万块,你爸给你打电话发现打不通,如果骗子再PS两张你受伤的照片发给你爸,你爸估计就把钱汇出去了。(以上千万别模仿,我相信看到这个文章得都是好人)

我举这些例子,就是让大家看到骗子是多么的高明,我们一定要知道骗子得一些伎俩,最大化得防止受骗。

虽然骗子的手段千变万化,但是我们记住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所有的诈骗都分为6个部分(伯纳·派顿. 逻辑学):

(1)劝诱。劝诱的工作通常交给下套人来做,他们的任务是让受害人进入圈套中。下套人会用各种方式取得你的信任,少数人会出示证件,但绝大多数是诉诸个人魅力与推销术。

(2)诱因。诱因是受害人遭到诈骗的主因。在典型的骗术中,诱因通常是快速致富,也可能是其他的好处,如性诱惑。有时诱因来自于助人,例如慈善募捐。当然在诈骗的例子里,慈善是假,钱进了骗子的口袋是真。

(3)“托儿”。绝大多数的骗局会雇用一个“托儿”,也就是第三人,这个人有时为配合行骗还会装笨,或者装作与双方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好诱使受害人上钩。在拍卖会上,假买家会哄抬价格。“托儿”也会让受害人知道,要赢得果壳游戏与三张牌赌局有多容易。想想当年晚会的魔术?

(4)调包。骗局里总会出现调包,也就是用假货来取代真品,例如受害人受害人以为自己买到了真的翡翠,其实是玻璃的。或者是受害人以为得到一枚2000年前的古董,其实却是昨天新做的,甚至上面用简体字写的 “大明王朝”制,但是就是有人受骗。

(5)压力。在调包前后,诈骗者会施压催促受害人进行交易,或让受害人无法谨慎交易。通常的做法是加以时间限制,不是说以后没机会,就是说有别的买主出了更高的价钱。这种“现在就做,动作要快,不要考虑”的压力,是诈骗集团常用的伎俩。

(6)迟延。这是最后一项重点,它的目的在于阻止受害人报警。迟延是诈骗计划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法律迟延与时间迟延。

a. 法律迟延:通常受害人不愿报案的原因,在于受害人本身也犯下了走私、伪造或赌博等罪行。如果行为没有明显违法,那么锁定的就是个人名誉,性诈骗就是这样。难道你想告诉警察或自己的妈妈,自己花钱找妓女,结果进了房间后被洗劫?

b. 时间迟延:有时候,时间会无限拖延下去,因为受害人不知道自己低价。

买进的钻石是赝品,他从未将假钻拿去估价。而他不拿去估价的原因,在于他买的是赃物,拿去估价会被揭穿。有时候,时间迟延是有限制的,如受害人无法在特定期间内将假的铀矿股票变现。时间迟延的目的,通常是要让诈骗集团能顺利脱身。

记住,大多数诈骗手法之所以能成功,在于受害人相信自己的野心、偏见或贪婪能因此被满足。所有的诈骗手法都是换汤不换药,全由以上这6个部分组成。因此,没有任何书籍能毫无遗漏地介绍各种诈骗。所以最好的做法,是训练自己辨识这6个部分,好辨认出诈骗。

图片

人人都该懂点逻辑学

图片

老上访户 “99%以上精神有问题”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孙东东

“事实上,大数据得出的结论和我想象的差不多,喜欢去低端足疗店的人是最健康的。如果你常去足疗店可以让你少去医院,那么是不是你的健康保险也更低一点?”——–百度CEO李彦宏

上面的两个人都是高学历的人,但是都犯了明显的逻辑问题,可见我们中国的逻辑思维教育确实需要重视起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列为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足见其重要性。

遗憾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很多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人们常常依靠最原始的习惯来思考,逻辑谬误无处不在。

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人出现明显的逻辑问题。

比如,你行你上呀,这明显就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你,不是我呀,况且你会的东西,就一定我要回吗? 美食家就必须会做饭吗?说一个程序不好用,我就必须要会写程序?开飞机的一定要会造飞机吗?

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等于天底下的男人都不是好人=天底下的男人都是坏人=男人中没有好人=好人就不是男人=好人只能是女人。 所以这个意思的结论就是你不可能找到一个好男人。有这样逻辑思维的女人,估计是过不好这一生。

尤其是女的,太没有逻辑思维了,比如一起出去吃饭,你问她吃啥,她说随便,然后你点一个,她说不好吃,又点一个,她还不好吃。

相反,学学 BBC的纪录片《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里的一个故事,看看三个逻辑学家如何逻辑思维的。

三个逻辑学家走进一个酒馆,侍者问:你们仨都需要啤酒吗?

第一个逻辑学家一脸懵,咕哝到:“我不知道。”

第二个逻辑学家也说:“我不知道。”

第三个逻辑学家却笑着回答:“我们三个人都要喝酒。”

为什么第三个人会做出这样的回答?

侍者是问 “你们仨都需要啤酒吗(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关键词在于 all three(三个人都)。

若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人不想喝酒,轮到他的时候,只需要说 “我不想喝酒” 就可以了。然而,前两个人都没有给出否定性的回答,只回答了“我不知道(I don’t know)”。

这就意味着前面两个人都想喝酒,在依次回答侍者问题时,被问到的他们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于是,他们只能回答 “我不知道” 。

而这个回答有两层寓意:

1、轮到我了,我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 “我不想喝”;

2、我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我们仨都想喝”;

轮到第三个人的时候,他明白了前面两人的意思,而他也正好想要喝酒,便做出了肯定的回复。

逻辑不是知识,逻辑不生产知识,它所做的是提供我们一套严谨的规则,用来组织和运用知识。

每个人有两种思维模式:

直觉思维: 遇到一个问题,基于给出答案,往往凭直觉做判断,反思和复盘时往往说不出决策背后的逻辑。

逻辑思维:利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进行结构化思考,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我们大多数人习惯基于直觉思维做事,缺乏逻辑思维的刻意练习,这叫做思维懒惰。

思维懒惰常体现在很多方面:

相信权威

一弄,就是孔子说的,孔子说的一定时对的吗?我们的“两个凡是”给的教训还不够吗?我和别人讨论的时候,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他们会说,这个时斯坦福毕业的人说的,意思就是你不是斯坦福毕业的,斯坦福毕业的人比你强,所以你说的不对,斯坦福毕业的人说的都是对的,太荒谬了。

盲目相信权威,实际上很多时候时候扼杀了我们的思考和创新。

概念模糊

经常争论的时候,连概念都没搞清楚,就开始反对,实际上两个人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件事,还有,就是自己就没搞清那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个习惯,概念不讲清楚。

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范伟的的一个小品《卖车》中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回答说是因为讲卫生,而正确答案却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 范伟说:“你说是出生的生啊!” 这个问题也是概念的问题,范伟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说的是“出生”的生,虽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元思维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都以好人和坏人区分,好人就真的啥都好吗?坏人就坏透顶了吗? 这就是简单的二元思维。

非黑即白思维,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错误推理

比如,我今天说推荐个好的赚钱机会,建议买指数型股票基金,因为马上建国70周年,国家会刺激经济发展来为国庆生,但是赔了我概不负责,那就有朋友说了,你这个话自相矛盾。其实这个推理就有问题,我只是说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并没有一定说会赚钱。

这种思维的错误就在于从别人的论述中推不出反驳者所理解的观点。

这些错误的思维,有不少,建议大家去看看一些逻辑思维的书。

后面我附上一个网上有意思的鸡蛋思维,这鸡蛋真难吃.

A:这鸡蛋真难吃。

B:隔壁家那鸭蛋更难吃,你咋不说呢?

A:这鸡蛋真难吃。

B:有本事你下个好吃的蛋来。

A:这鸡蛋真难吃。

B:下蛋的是一只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鸡。

A:这鸡蛋真难吃。

B:比前年的蛋已经进步很多了。

A:这鸡蛋真难吃。

B:你就是吃这鸡蛋长大的,你有什么权力说这蛋不好吃?

A:这鸡蛋真难吃。

B:你这么说是什么居心什么目的?

A:这鸡蛋真难吃。

B:嫌难吃就别吃,滚去吃隔壁的鸭蛋吧。

A:这鸡蛋真难吃。

B:隔壁的鸡给了你多少钱?

A:这鸡蛋真难吃。

B:再难吃也是自己家的鸡下的蛋,凭这个就不能说难吃。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为何无知的人认为自己聪明??

图片

今天给大家说一下达克效应以及自己的理解,然后看看我们处在上图重的哪个阶段,如果看不懂也没关系,往下看文章,最后附上一张中文的。

一个实验里,杜宁与克鲁格先是找了一群康奈尔的在校学生,然后对他们的“幽默”、“语法”、“逻辑”等几项能力进行了测试。之后,再让参试者进行自我评估。结果是,成绩最差的那些学生对自我水平的认知偏差最大。其成绩处于12%百分比等级(即意味着说,他们的成绩处于末尾12%的水平——有88%的人的成绩比他们更高)的应试者认为自己的百分比等级至少应该是67%。与此同时,那些能力更强者却可能反过来低估自己的能力。

这种“越差越牛屄,越强越谦虚”的现象,之后就干脆被称为“杜宁-克鲁格效应” 。

另外一个经常被引用的瓦伯格湖效应的例子是:大约8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这显然在数学上很简单的看出是不可能的。

这就说明,当一个人认知能力比较低的时候,越觉得自己厉害,这就是说无知的人最自信。越没本事的是越嚣张,越有能力的越低调。

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无知,所以自信心爆棚。

有知识的人越发知道自己的无知,学海无涯,所以都很谦虚。

所以,我们让一个人群的人自己给自己评价,自我定位基本上是不准确的,而由于专家类的人本身就少,所以整体基本是高估自己的。

那我们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

莫做无谓争论

不要和无知的人浪费时间争论,如果知道他现在是在线上的哪个点,就很坦然,知道他现在可能蠢到极点了。

《庄子》的秋水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就是,不要和井里的青蛙谈大海,它眼中的天地只有井口那么大,和夏天生夏天死的虫子,不要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因为它的眼界有限,见不到冬天;同样的,和见识浅陋的人,不必和他们谈论道,因为他们的学识有限。

进步,不要骄傲无知

有不少东西的学习,我们初始阶段进步的比较快,然后容易让我们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就像很多从师傅那里学了一招,就觉得天下无敌,甚至眼里没有师长。其实就像上面的哪个曲线一样,能力增加了一点,自信心却到了山顶。所以,如果任何时候有进步了,都需要审视一下自己在哪里?

和高手一起,早点发现自己的无知

从上面那个曲线,可以看到,当我们学到或者见到高手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那么自信了,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自信心跌倒谷底,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如果带团队的时候,我们要让他们看到井底之外的天,不然大家还在那里意淫,当我们跌倒谷底的时候,那是一件好事情,证明我们以后都是在上升的。如果我们带孩子也一样,培养出自信后,要多让他见见世面,从此知道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学画画,那么多看看大师的作品,学钢琴,多听听音乐会等。

下面是一张类似中文图,值得大家仔细看几分钟。

你现在在哪个阶段? 哎,我是感觉刚刚过了绝望之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片

为什么买东西要买贵的?

我买过很多便宜的东西,也买过一些相对较贵的东西,我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买东西在条件可以允许的情况下,就买贵的,我说一下原因。

贵的东西质量好

  • 我之前买锅,总以为一个锅嘛,都是铁而已,100块钱的就可以了,但是直到后来我买了一个不错的不粘锅,我说的不是100块的不粘锅,是500块以上的不粘锅,然后才发现之前很多菜炒不好,是锅的原因。算算我吃过多少次炒糊的菜,就知道我买个贵的锅是有多值。
  • 跑步鞋,刚开始我100多块的,后来买3,4百块的,但是膝盖和脚经常受伤, 后来一狠心买了个将近2000多的跑步鞋,然后就很少受伤,好的跑步鞋踩在地上的缓冲相当好。
  • 加湿器,我原来买那种看着“冒烟”的几十块钱,后来发现不行,就觉得反正便宜多买几个,后来发现要么地上都是水,要么有地上有很多白色粉末,直到我买了空气净化器,放到加湿器旁边,发现空气净化器呼呼的叫,后来查了一下,原来那种加湿器如果不用纯净水的话,基本上是人造雾霾,所以,我就买了个将近2000块的加湿器,冷蒸发,大家可以去看下这个技术,然后加湿器就非常低调的在那里默默的工作,不给你带来一丝的纷扰。
  • 空气净化器,原来买的某米的空气净化器,雾霾大的时候开窗根本不管用,那么小,300CADR,空气进化速度太慢,后来我就买了一个800CADR的,基本上25平方米的房间5分钟就可以净化一遍。

我列的几个例子都是和健康有关的,大家不太注意的,我相信大家比我有钱的买过很多贵的东西,贵的质量好都是有感触的。

贵的东西体验好

我喜欢用苹果的产品,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厂商的整体用户体验比苹果产品好,你告诉我一个功能好没有意义,我用Macbook Air比较多,它很轻便,电池可以用10个小时,无需鼠标,基本不用关机,我需要的时候都是秒开。更别说Mac上的软件比PC上的好太多了。我也有一个2万的PC工作用,但是用了快两年,我一直觉得比不上我1万的Macbook Air. 苹果产品的集成体验太好了,我手机和电脑无缝集成,就是切换一些东西基本感觉不到切换的存在。我最近喜欢用的一个功能,就是在苹果手机上复制,在Macbook上直接粘贴。

贵的东西体验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我们可以学习到大量用户体验的东西,用了很多苹果上的软件,我就直到很多我的软件和产品应该怎么借鉴,好的东西,会提高我们对体验的标准。

贵的东西可以提高你的身份

这个不用质疑,比尔盖茨,马云穿的再烂都没事,但是我们一个普通人如果破破烂烂,你就会丢掉很多机会,很多个见你第一面就不会再有深入了解你的机会了。

拿女的来说,某些时候买贵的东西更安全,你开个兰博基尼,就算没有,你买个LV的包,走在街上,一般的流氓都不敢欺负你,很多流氓其实都是废物,也只敢欺负没钱的人。

贵的东西可以让你节省时间

有的时候,我需要打车,我就尽量打好一点的车,因为好一点的车,稍微贵一点,很好叫到,对我来说,时间我认为更重要,我多花10块钱,回家我可以早到半个小时,去见人我可以早到半个小时准备。更重要的,贵一点的也更安全,更舒适。

有一年春节,我去洗车,人很多,我就去了一个50块钱的地方,其它的地方35块,我去了,就我一个人,直接就洗了,中间来了一个人问了一下,人家说50,他和人家磨叽半天,洗车的坚持50,然后他就不洗了,开车走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还真有傻逼在这洗呢?” 得亏我的智商高点,不然他估计欠抽了,因为原来他才是一个傻逼,便宜的地方不等一个小时,你根本不可能,我相当于用15块钱买了1个小时的时间,就算我挣钱能力差点,一个小时哪怕挣个50块钱,我是不是还赚了35?这点智商都没有,还好意思说别人傻逼,他在寒风凌厉的外面等一小时的时候,我早就回暖气房子里想干啥干啥。

所有能让你省时间的服务,都要毫不犹豫的购买。花钱省时间,毫不犹豫的延长了你的有意义的生命长度。

买贵的东西,好处有很多,上面只是一些很浅显的例子,我相信大家都买过很多贵的东西,然后觉得超值。

但是,记住我说的是买贵的东西,不一定是买最贵的东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买最贵,如果不允许,就买和最贵的质量和功能都有90%相同或相似的。

比如,买车,手动挡就不用买了吧?又不是要搞比赛。省那个一万块,你肯定会后悔,因为你要累好多年。但是买一百多万的,那也没必要,我觉得如果是普通轿车不是越野的话,20多万的车,基本上具备了车的90%功能了,这就是买贵的,不买最贵的。

后面,我会再写一篇,哪些东西应该买便宜的,是不是觉得矛盾?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穷人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我这里说的穷人相对富人而言,不是指你穷的没饭吃,而是指你还没有财务自由,还需要拼命挣钱的那些人,就和我一样。

穷人最好的投资是什么?

穷人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穷人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穷人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重要得事情说三遍。

这个观点是我认为的,不一定准确,不然我可能早就变成有钱人了是吧?但是你也别急着否定,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呢? 只要生命不止,我们的投资就没结束。

为什么最好的投资是自己,首先穷人没钱,做不了大投资。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找到不投资自己,穷人有几个可以空手套白狼的,至少这样的几率很低。

投资股票? 穷人输不起。

投资基金? 小钱赚了赚不了多少,遇到股市大跌,基金赔个50%也不是不可能,而且股票和基金,有钱人玩的都是长线,你有钱抗吗?

另外,我给你算个帐,2个毕业生,毕业的时候都是5000的薪水,一个投资自己的人,3年后工资涨到一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一个人拿着5000块来投资,除了生活支出,每个月只能拿出3000块来投资,一年36000块,就算年初把36000全部给你,你全部投资进去,一年最多10%的收益(10%的收益基本上是华尔街精英们投资里做的比较好的了)。你一年的收益不到1万,但是想想我们那位工资涨到1万的人,3年后,每年的收入增长至少是6万, 而且我们炒股的那个人,由于没有好好工作,自己能力就慢慢丧失,有没有工作都不一定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题。

从上面可以看出另一个东西来。

就是一个是线性增长,一个是指数增长,在这个房子不断涨价的时代,线性增长是不够的。

那有人说,我买房子呢? 哦,你要有钱全款买房子投资,那你就不是穷人了,好吧,你是富二代。有钱的人很多其实不买房子的,Facebook的小马不就是一直租房子吗?唐骏说他在上海把买房的钱拿去投资,他闭着眼睛都是10%的收益,然后在五星级酒店里租了个2000平米的房子,所以他说他住一个2000平米的房子,相当于1晚上还赚一万。哦,你还没有有钱到向唐骏一样吧。

那我们穷人如何投资自己呢?

答案很简单,提升能力,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下面是一些方法,穷人可以花的起的。

1. 人穷就要多读书

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现在没有几个人穷到买不起书,书可以让我们持续学习到新东西,可以带我们去到买不起飞机票的地方。

2. 做钱的主人

做钱的主人,不要做钱的奴隶,什么意思,就是钱要花掉,投资在自己的成长,买本书都不愿意,就是做钱的奴隶, 钱全部放到银行,就是做钱的奴隶,你的钱一分不花,每年都在减少至少6%(通胀)。

3. 持续学习

穷人没钱,但是有时间,那么就要把时间用到刀刃上,持续的学习,只要能学到东西,钱少点都可以,因为现在多一点钱,不会让你能力,让你未来的收益指数增长,花钱请好的老师,花钱买好的课程。

4, 给自己买份保险

穷人最怕的是突如起来的生病,变故,那么买保险是避免自己掉入深渊的方法,我从来不讨厌保险,我自己也给自己买了保险,我只是不喜欢很多做保险的人,因为他们让人讨厌的卖保险的方式。

5. 投资健康

每年做个体检,适当运动,吃健康些,健康是投资自己里最好的投资,但是避免只投资自己健康,能力不投资,那么就变成行尸走肉了。

6. 尺有所长,寸有缩短

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会说 “不”, 自己不擅长的,自己办不到的就不要答应。比如,如果你不想得罪人,但是又不想浪费时间,每年花点钱给别人。

7. 花钱找一个教练

从你周围找一个能力比你强的人,让他多给你指导,多向人家虚心请教,请人家吃饭花不了你几个钱,比你强的人不在乎你的饭钱,成功的人都吃的很少,有的晚上都不吃饭。看重的就是你的诚意。那你周围实在没这样的人,那就多请教你的领导,多尊重你的领导,能当你领导的人,肯定比你强,你不用怀疑。领导怎么愿意帮你,那你就要做对公司有用的人,实在不行就多干活,不然还能咋地。

8. 离负面的人远点

离负面的人远点,离比你强的人讨厌的人远点,有的人朋友遍天下,完全没必要,因为你离负面的人越近,你就会变的越差,而且导致你离有用的人更远。负面的人大部分都是贪图小便宜,给点钱让他赶紧滚。

最后,总结一下:

读书,学习新技能,投资健康, 结交积极向上的人。

穷,不可怕。一辈子穷,才可怕。

投资自己,穷一阵子,不投资自己,穷一辈子。

大学生如何写好简历

图片

最近有个亲戚的小孩儿想找工作,然后想让我指导一下简历,刚开始,我是觉得没有必要,我觉得简历形式不重要,能力很重要,不过后来我想想,还是需要一下指导的,因为如果“颜值”没过关,就没有机会让人家看到内涵,而且现在这个社会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了,大学生满地都是,凭什么一个单位愿意用你?那么简历无疑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第一道门坎。而且,我要是不提点建议,也显得自己不愿帮忙,那人家找我干吗呢?

我自己还这没有太多写简历的经验,但是自工作以来面试的人却不少,我自己也换过几个工作,不过都比较幸运,每次换工作基本很快都找到了,第一个工作是国企,原因人家觉得我这个人踏实,一看就踏实(主要是穷,穿的像破烂)。 第二个工作,面试我的技术人员是一个女的,好像就没技术问题就入职的,后来才知道就不懂技术,搞得我明明可以靠技术,最后却靠了运气。 现在这个公司,一待10多年了,想想都是缘分,当时好像是没买到回西安的火车票,就在北京试试,一试就来了现在单位。一干就是10几年,所以,缘分很重要!

言归正传吧!

先说一下我看到的简历几个明显问题。

  1. 照片用得是艺术照,容易让人感觉不正式,男的用艺术照干吗呢?女的用艺术照是要勾引人吗?照片,找工作请一定用正装图像照(证件照)。
  2. 中英文部分混杂,你是给中国人看,还是给外国人看?你就一份纯英文,一份纯中文就好。
  3. 政治面貌写的是团员,强调一下自己没入党,很光荣吗?我当年还是少先队员呢。
  4. 邮箱不要用QQ, 不是说QQ邮箱不好,QQ邮箱很好用,但是用来找工作用,哦,就是不好。不信你就用,一个原因是工作中很少人用QQ邮箱, 其次是QQ邮箱被很多邮箱服务器当作垃圾邮件,因为现在很多二货都有QQ, 所有二货们都有QQ邮箱,但是你看见有几个国内的二货能有Gmail的邮箱,所以你要是用Gmail邮箱找技术岗位的话,那很加分的,因为证明你能获取到别人看不到的信息。实在不行,就用outlook好吧?
  5. 列表前面的图案不统一,统一很重要,不是找时尚的工作,不需要五颜六色,已经不是小孩了,别再萌萌哒,学猫叫,要么列表不用图案,要用整个简历都用一个,我还没见过哪个正式场合的人穿西装上身黑,下身蓝的。
  6. 爱好特长,全是用的标识符图案,容易让人感觉智商受侮辱了,因为我真的有几个不认识是个啥意思,就直接用文字就好嘛。

你看,单单单单的一个简历,要挑都能挑出这些问题。 那么大学生简历应该要注意哪些呢?

企业招大学生,最看重的不是你有多少经验,是你的态度,你的潜力或者可塑性,你的学习能力,你的专业里面的知识,你的兴趣爱好。

所以,整个简历要能够快速,准确的展示上面的那些东西。快速,就是让看简历的人花最少的时间Get到你的能力,准确就是简历内容要真实。 不要尝试和面试官斗智力,你在他们面前就是一个小白,真诚就是最好的套路。

下面是我推荐的简历方式。从上到下,基本一页纸就够了。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可有可无)

籍贯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正装微微笑头像照 (长的丑的就不要贴了,不要过于自信)

教育背景

同专业的,就写最高的一个学历就可以

不同专业的,都写上,比如本科一个专业,研究生另一个专业

自我评价

就是把自己的优点列出来,如果你的优点真的都写不下了,那就写点不重要的缺点。就是描述积极向上的态度,好的性格。

实习经历

按你期望找的岗位的相关性汇总,不要按年限顺序罗列,要写自己实习的每个工作的角色,工作内容,以及解决了那些问题,学习到了什么东西等。

有些人说,上面东西太多了,可能一页纸写不下,我想说那可能你会的东西太多了,鬼才相信呢?

祝各位大学生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习惯付费,终身受益

图片

现在有了互联网,很容易让很多人产生错觉,觉得很多东西可以免费得到,似乎你也正在享受很多免费的东西,头条让你免费看新闻,抖音让你免费看娱乐,各种视频网站也可以免费看到很多电影,电视剧八卦等。

我们有没有认真想想,这些东西你真的是免费得到的吗?你是不是在忍受各种广告?你的各种点赞是不是在帮助服务商标注数据?你的安全信息已经各种泄露,你在互联网早就一丝不挂,你说没有?你朋友有没有?现在各种APP都可以读取通讯录,虽然你没有,但是只要你出现在你朋友的联系人里,如果他上传了,你的自然也暴露了。

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资源的交换,时间也是资源。你免费使用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出售的就是时间,这个时候你的时间换算下来估计连一毛钱都不值。

我先举个我身边的一些例子,我身边有好多的程序员还在用百度搜技术资料,有的时候我看到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访问不了谷歌,我说买一个某某服务不就可以了吗?他说免费的,几乎用不了,我心里一万个草泥马,有的人还说让公司买,我心里想这个人做技术肯定是没前途了。

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做技术的人居多,很少买书,老是喜欢在网上找一些文章东拼西凑,估计凑了几个月都学不出个啥东西,我看到的不错技术人员,先不说买了多少电子书,哪个书架上不是一些经典图书?反过来说,没有花钱买书的人,肯定学不好技术的。所以说,以后面试的时候,让他把他家书架拍一下,绝对是个好方法。别人花一年甚至几年时间写出来的书,你就几十块钱那,你还嫌贵?国内写技术书几乎都是在做贡献,很多作者就是本着人生要写一本书的执念而已。

我们最宝贵的就是时间,虽然时间每个人都有,区别就是看我们时间卖给了谁。 付费就是让我们花钱买别人的时间,然后让我们的时间卖出更多的钱。

我举几个我自己付费的例子吧。

第一个,很多年前,我也用盗版office, 但是为了升级,为了在Mac上安装最新的Office,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后来果断的购买了Office365, 一年几百块,可以安装5台设备,而且有大容量的网盘OneDrive可用。

第二个,我之前也是免费看视频,现在我购买了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我看相关视频的时候,除了可以看到1080高清,免去广告已经可以给我省了很多的时间,另外付费后,可以看到大量优质的内容,比如爱奇艺的BBC纪录片,不付费你是根本看不到的,还有部分电影,完全没必要去电影院看,有了会员,有些较新的电影就可以看了,节省了去电影院来回奔波的时间,而这一个月不到20块钱而已 (我不是给他们做广告,实际上他们也没给我钱)

第三个,我和很多人一样,喜欢收集电子书,但是基本上这样收集的电子书基本都没看,后来我就开始买电子书,而且买原版,大家都知道一本原版的书均价都是50美金以上(中国图书太便宜了), 也就是一本书至少300块,自从花钱买这些书后,就确确实实认真看了一些书。

第四个,看到好文章打赏,能写出好文章的人,都有一定的水平,而打赏是我们对一个作者的认可,一个观点的认可,也体现了我们的一个价值观,就是我们不是占便宜,是愿意为别人的辛勤工作付费的人,别小看这个意识,这其实就是感恩意识,资源交换意识,尊重他人劳动的意识,这个意识让我们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别。

例子有很多,以后可以再聊。

很多人说,我穷,我没钱,第一你真的穷的一年几百块钱的付费都付不起? 第二,你有钱的时候,想过或者做个这些吗?

花钱省时间,穷一阵子,花时间省钱,穷一辈子。

如何提高元认知

图片

思考是学习的一部分,如果你不思考你正在学习的是什么,那么你就没在学习。

元认知,在中国很早就有很多大师做的很好,所有的思想家都有很好的元认知的能力,比如孔子的“三省吾身”。

提高元认知的工具有很多,今天主要说一点简单的方法,让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元认知。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需要问自己的一些问题并回答。

事前

  • 我们之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 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
  • 我们做的事情优先级是什么?

事中

  • 我做的方向对吗?
  • 是在正常轨道上吗?
  • 按现在的进度可以达到目标吗?
  • 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谁可以帮我吗?

事后

  • 哪些我们做的比较好?
  • 哪些我们还可以提高?

另外,我们要经常反思。

  • 哪些是我们知道的?
  • 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
  • 哪些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知道?
  • 哪些我们还不知道我们知道?

元认知除了可以多提上面的一些问题之外,我们还需要锻炼元认知的效率,比如如何排除身体外部和内部的噪音,从而可以进行深度思考,可以进行thinking of thinking, 外部噪音比较容易,我们可以找一个比较安静的房间,带上防噪耳机,但是内心深处的噪音比较难排除,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证实有效的方法,比如打坐、冥想和瑜伽。

图片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

图片

我们通过做事,学习来获取知识,我们对周围事情、环境以及人的认知给我们带来了喜怒哀乐。

我们事情没有做好,学习东西学不进去,人际关系没处理好,是我们认知不够,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认知不够呢?

我们很愤怒,我们的认知可能是来自于别人的某件事情,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的大脑为什么会产生愤怒,我们是否可以让我们的大脑不产生这种情绪呢?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知识,叫元认知。

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一般认为,元认知可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学习如何学习

最容易理解的元认知的例子就是“学习如何学习”,我们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小缺乏这种元认知教育,我们大部分学生被灌输知识,强调学习,强调分数,缺少这种元认知,外面很多的培[瞎]训[扯]都没有帮助我们自己加强元认知的学习(也就是对元认知的认知)。所以我直到毕业十几年后才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比如看到 《如何阅读一本书》才知道我们原来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一直在阅读,却没想过阅读一本如何阅读的书。

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

我们一直用大脑来思考,但是我们却很少思考我们的大脑,比如思考如何让我们更有效的思考,我们要学会把大脑当作一个被思考的对象,那么我们就会考虑很多,比如让我们大脑更健康,适当休息等等,更多对大脑进行科学的认知,比如大脑随着我们一生其实都有物理的变化。可喜的是现在有一些《最强大脑》的节目,让我们认知到大脑的潜力,但可悲的是大部分看完最强大脑后觉得自己是傻逼。希望这个节目能够多普及一些科学和训练的方法,让大家直到自己不是傻逼,通过学习和刻意练习是可以达到的。

元认知在很多领域可以应用

在一些领域也有应用元的概念,比如在我做的软件领域,元编程也是一种,可以理解为“程序编写程序”,反射就是常用的一种元编程技术,在制造领域“机器控制机器”已经很常见了。 在生活中,也又很多可以应用的地方,生活很艰难,我们也可以“自己安慰自己”。

最后,希望我们都思考一下元认知,想想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思考一下如何思考,学习一下如何学习,后面我也会继续学习和分享元认知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提高我们的认知,欢迎大家关注和分享我的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扫码关注公众号

图片

当你是个锤子

img

当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所有的一切都是钉子。

史蒂芬.柯唯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举过一个例子,他拿出下面一张卡片。

如果你是一位男士,你可能看到下面的图片是一个漂亮的大美女,卷发,带着黑色的项链,露出长长的脖子一直向下,穿着一件时髦漂亮的羽毛上衣。

img

但是我告诉你他是一个伤心的老太太,一点都不好看,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那么请仔细看下面的图,如果你刚开始认为是个老太太,那么请找出美女的视角,如果你刚开始认为是美女,就请找出伤心的老太太的视角。

img

如果你没有找出来,我告诉你一个技巧,首先如果你看到的是美女的耳朵,就换成是老太太的眼睛,如果你看到是美女的下巴,就换成是老太太的大鼻子,美女的项链换成老太太的嘴巴,美女的白白的脖子请换成老太太的下巴。(如果你还没看出来, 请使劲多看几遍 !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和你完捉迷藏,而是要说我们经常用自己的第一印象或者自己熟悉的方式来理解一个事情,用我们已熟悉的方法往所有的新问题上用。而没有深入的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如果我们有一把锤子,然后去找钉子,那么就是发挥特长,但是我们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只有一把锤子,那么觉得这个世界全都是钉子。

当一个家长,把孩子打一顿,就完成了作业,这个就是他的锤子,很可能以后孩子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钉子。

当一个老师,用一个方法教成功一个学生的时候,这就是他的锤子,就可能一直用这个方法对所有的学生,那么就忽略了因材施教。

当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病,比如癌症,就把患癌的地方切掉,而且最大限度的切掉的时候,我们医生就只有一把锤子,那么所有的癌症对他就是钉子(好在现在已经有很多新的方式了,大家可以看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王立铭《众病之王的解决方案》)。

当我们很多人,甚至整个社会缺乏创新的时候,我们就要想想是否我们整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把人变成了一个锤子。

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理会这种方式是否合适。

我举个我工作例子来说:

我记得最早的时候,我做项目的时候用了三层架构,然后公司的人就所有的项目一直三层架构,显然不是所有的都这么适合的,后来我又提倡领域驱动架构,很多人就啥项目都要领域驱动。 我在公司推行过SCRUM, 有很多人啥项目,啥客户都要严格的SCRUM, 我在公司里推过GitFlow, 那么很多人啥项目都要GitFlow, 而其实我认为最好的分支管理是一个主干分支,只不过我们很多条件没达到而难以实施。

所以,我们不要限于你所见的第一印象和知识,需要更深的想几步,你看到的是不是人家在当时的场景,当时的环境,当时的各种约束条件选择出来的一个当时最优的方案,那么我们显然不能把他当作终级解决任何场景,任何项目的锤子。

当你以为我要的是一个钻子,其实我要的是一个洞,而根本不关心是不是用钻子钻的洞,当你看到用钻子可以钻一个洞的时候,我其实那个洞是用来钉个钉子挂东西,其实我们可能连洞都不需要,粘个挂钩就可以了。

我们一些程序员看架构师在一个项目里用了一个架构时,觉得学到了大招,然后啥项目都往上套,我们要想想人家为什么用这个架构。

也有不少人,老是觉得其它人傻逼,这么简单的东西没有想到,但是人家为什么不这么做才更值得我们思考,所以当你看到别人处理一个钉子,没有用锤子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人家可不是只有一个锤子。

最后,希望我们大家不要有锤子思维,凡事多想想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除了过去的经验,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不要老停在过去的经验,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很多东西过去的经验已经不灵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杀鸡用牛刀“, 认为全世界都是钉子。

为什么要敬畏专业?

再次强调,认识到很多东西想变得专业绝非一日之功,会帮助我们在工作、学习以及子女教育上规避掉很多弯路。

我们都知道中国制造很厉害,但是很多核心技术,很多软的东西都提不起来,电脑操作系统不管是Windows, Linux和MacOS都是别人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和iOS同样是别人的。我相信我们做不出这些东西,不是我们不够聪明,是因为除了我们总想找条捷径,不愿投入以外,还有很多人缺乏对专业的东西的敬畏,比如,我们一会儿说我们有雷布斯,一会儿说自己是罗布斯。就拿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以及一些国内IT的一些大公司来说,微软、Google、苹果等这些公司离了他们几乎没多大影响,但是BATJ没有微软、Google、苹果等产品还真不行。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就是对专业的态度上,我们弄不弄就说自己是第一,弄不弄就是乔布斯的接班人,拿某锤手机来说,我承认有很多自己的改进,用户体验上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但是刚入行就老说自己东半球第一,每次我都以为是东方不败,显然对手机行业的了解是业余的,迟早会付出代价的。任何行业不了解的时候,一定要向专业的人学习,对这个行业以及行业的前辈要有基本的敬畏。那些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 显然就是胡说,你没吃过猪肉,你怎么知道是什么味道呢?

不相信专业的人,通常过度自负,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完全自己搞,最后要么跟守株待兔一样,要么像瞎猫一样,举几个涉及到工作、学习、子女教育、生病等例子:

  1. 工作,就拿我所在的软件行业,一些客户,你报个价格,他觉得这么简单这么贵?我自己回去找几个人来搞,这就是不敬重权威,觉得这东西就像去超市买个东西一样,刚毕业那几年,很多企业搞ERP,就是自己随便找几个人就觉得可以搞定,最后ERP变成了 (咦?哦?屁?)

  2. 学习一样,很多人觉得自学能力强,我承认靠刻苦的自学,肯定也可以不错,因为有很多人根本就不学习,但是要更好,要做到行业里的前20%, 想成为大师,如果我们相信专业,我们就需要向专业人士学习,比如和专业人士一起工作, 购买专业人士的教程,买书也是向专业人士学习,可惜很多人不愿意花几十块钱,宁愿花几十天在网上瞎找资料,更可笑的还在用百度查技术资料。

  3. 子女教育,很多人认为也是很简单的事,大师的书也不看,老师的话也不听、比自己牛的人观点也不停、自己也不成长, 我说的难听一点,那些觉得教育小孩儿自己无师自通的,也就是自己小孩儿幼儿园的水平,只是因为多活了几年,能比小孩儿多听懂几句话而已,如果你孩子将来还可以,那并不是你教育多成功,而是他后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不能像父母一样的见识,另外,尤其很多孩子的父母的父母,一弄就说你不也长大了吗?我想说,现在都啥年代了,活着,像猪一样的活着,早都不是一个问题了。子女教育是个大话题,以后也是我想重点聊的,子女教育向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就算我和你自己说的很有道理,保持学习,也不一定我们的子女一定可以成功,但是可以保证的是,比我们不学习教育出来的孩子更成功,我为啥认为认识到专业性很重要,也是因为我也一样之前没认识到,吃了很大的亏,子女教育我就是小学生。

  4. 生病治疗,我们很多人不相信专业,吃了很大的亏,很多人盲目相信一些所谓的“中医”,生病不吃药或者弄些所谓的安慰剂来吃,不相信专业的科学,我们要相信,大学医学院,实验室,那么多医药企业的研发团队,不太可能某个人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就随随便便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我觉得相信这些的人,就等于相信科学家,个大学医学院精心挑选的人,医药研发团队的是傻逼,相信大街上有一个巨大的低垂的果实没有一个人看见,碰巧让他看见了。 所以,不管是谁生病,相信我,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自己网上瞎看,瞎琢磨,这药不能吃,那药不能吃,最终都会耽误事。

看来这个问题如此重要,今天又聊不完了,下篇我们继续聊聊为什么专业的人是那么的专业,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可以变得专业。

坏了的钟表,一天时间也能对两次,所以做事情要学会衡量是不是这次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

最后,如果你觉得不错,麻烦点击好看,并转发到朋友圈,让人知道,你的三观很正。

如何做到专业

img

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然后保持对任何能做到专业的事和人的敬畏,是我们能把事情做到专业的一个重要条件,除此之外,我们要尤其注意一下几点。

刻意练习

很多行业都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大家都直到的10000小时定理,就是任何一个行业要想有所建树,都需要投入至少10000小时,当然,这10000个小时,还必须刻意的联系,比如我们学钢琴,我们开始肯定练简单的指法,然后练习简单的音阶,最后才从一级慢慢练到十级,循序渐进的长期练习。

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

我学车的时候,给我安排了一个业余教练,自认为牛逼,不按照人家驾校的体系给我教,还说的头头是道,他的理论是你最终就是要在路上开的,所以一开始你就要上路练习,由于我不会开车不了解,就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他带着我演示了一段路,然后由于天气热,他就在下面树下坐着,让我自己开,然后就往前开,最后碰到一个人行道,有人我就慌了,赶紧左打方向掉头,可是我肯本就没想到踩刹车,还好我也不知道踩油门,车子是怠速,然后我向左边打满了,发现打不动了,车子还没调过来,我就向把方向盘再往回打,这样我刻意往左再打一圈,可是当我往右打的时候,车子又往右偏的,随后车就撞到了路边的道牙子,还好人没事。会开车的人现在肯定觉得很可笑,但是这就看到了这个教练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知识。这个很多农村的人买个车找个大沙滩来练,最后一上高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就是没有系统完整的知识,开车可不是学会直着往前开就可以了,侧方停车,倒车入库,会车,各种交通常识,安全意识,突发情况都需要知道怎么处理

持续稳定的把事情做正确

专业的人,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成了,又交给他一件事,他又成了。不专业的人只是偶尔把事情做对,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坏了的钟表一天都能对两次。我们单位乒乓球比赛,如果只比一个球,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有机会拿冠军。我用人的时候,一般不会看这个人做这件事最高分有多高,我更看重这个人最低分有多高,同样一个事情,一个人一次100分,一次20分,另一个人一次80分,一次70分的人,显然我会考虑后者。

专业就是对事不对人

事都是人做的,很多时候,我们一件事情没有好的结果的原因是我们过于考虑人,而忽略这个事情本来应有的正确方式。我曾经多次考虑让一些人在公司承担更大的责任,最终效果不好,有些时候,不是他不知道这个事情怎么做,而是他觉得这个事情不好意思说,比如团队某个人进度太慢了,他总感觉不好说,某个人质量有问题,非很大劲,想到了一个非常委婉的说法,最后别人还没有Get到,我认为完全没必要,就是不要过多的考虑这些东西,事情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由于我们帮助另外一个更职业,更专业而得罪了所谓的朋友,我觉得这样的朋友是不值得交的,迟早会把你带到坑里。同样的,如果我们没让别人明白问题所在,那对那个人也没有任何帮助,一样是损失。比如,如果你承诺明天下班之前把这个东西完成,那么就是明天下午。

持续改进

专业的人,从来不会呆在原地,他们不光是把事情完成,而是总是在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有人又要说了,那这个不是没有尽头吗?我举个我做项目的例子,和我合作过的程序员,经常会听到我一句话: ”这个地方是还可以改进的,比如XXX, XXX, 但是当前的时间和成本预算,我们刻意考虑放到下一个版本里“。 每次,我一定会去想一遍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如果找到,目前的需求和时间上看要不要用最好的方案。这就是持续改进,软件开发里面的持续重构就是做这件事的。比如财务给一堆数据的时候,能不能先给个汇总数字,然后针对这个汇总数字你的想法。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丢一堆数据,还得领导自己去找去算。我们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有没有不断的去想让对方话更少的时间来理解我们表达的东西,让别人的为这件事所化的时间走向极限,无限靠近0?

控制好情绪

专业的人做事情,不会因为心情不好,就对所做的事情大打折扣。因为吵了一架,因为路上遇到了糟心事,因为加人生病等而没法专心做事,如果这样,没人敢让这样的人做事情,因为让别人冒着巨大的不可控的风险陪你玩。

聊聊专业和业余

昨天和朋友聊天,说到一个事情,他说这个事情简单,一些业余的人就可以,我给他说很不一样,然后说后面写篇文章说一下,于是有了此篇。

img

理解专业和业余的区别,异常重要,会让我们进步非常快,不会让我们浪费如此珍贵的人生。

毕业工作很多年,如果让我说一个感受很深的体会的就是 专业业余 的区别,我想很多人都能理解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但是要想有深刻的感受,却是不易。

就比如我们看很多体育比赛,觉得人家没啥,就拿大家经常骂的国足来说,很多人老觉得自己踢球也还可以,还不如自己上去踢,那是因为这些人没亲眼见过人家的系统训练,现场观球很多时候业余人员也不太容易看一个人踢得如何,大部分主持人说的头头有道,估计最差的足球教练都不相信他们的胡扯,20年前,还是陕西国力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个陕西国力替补球员见球迷的时候,现场颠球跟玩一样,当然不是说颠球好就球踢得好。还有人说,女足水平太厉害了,国足踢不过女足,那都是超业余得看法,国足要是踢女足得话,完全是大学生欺负小学生,职业化水平差距太大了。

我拿我自己经历的几件事来说一下:

第一个例子:我们每年公司都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而且我们公司放了个乒乓球桌,大家还经常练一练,我自己还拿过公司乒乓球比赛的第三名(业余人也不多)。我们有一个瑞典的客户在我们这边待了半年,他不太会打球,所以我们公司的中外大战,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获胜,去年10月份,那个客户说他哥哥要来西安玩,说他哥哥小的时候训练过几个月,我们根本当回事,但是结果是把我们虐的一塌糊涂,我们全公司的连发球都接不住。(下面就是他在发球)

img

所以,从这件事上充分说明被专业训练过几个月的人轻轻松松秒杀野路子打几十年的人。如果跟着业余的人做事,一定是误人子弟,一辈子不会有长进的。

第二个例子,我有一个外国客户,现在在Google, 合作了很多年,现在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人非常帅气, 相信我的很多同事都知道,8年前他们给客户的报价是我们5倍左右,刚开始我一直认为是外国人对中国程序员的歧视,所以认为我们就应该低,直到有一次他和我一起编码解决一个项目问题,他做事的质量和效率让我震惊,有一个小的东西要做,当时让我们一个还算高级的程序员做,我们这个高级程序员评估了2个礼拜,我们这个程序员第二天才刚搭建好环境,估计他觉得慢了,不好意思说,就说他们的客户希望这几天就要要,他说我们来不及了,然后晚上我俩吃完饭,喝完酒,他说Jack, 我们去酒店一起试试做做这个小项目吧,然后我们就拿了两瓶啤酒,一起写这个项目,几个小时之后,我们高级程序员需要2个礼拜的东西,几个小时边喝酒边完成了,然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要说人家效率是我们的10倍一点不夸张,人家的报价才是我们的5倍,人家还觉得我们占便宜了呢? 是我们很差吗?不是的,我自己很多时候也是一些程序员3,4倍的效率(根据项目完成的时间计算),但是报价连2倍都不到。

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距呢?我想说是因为专业的程度,除了写代码的速度,做事的方式,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就是有那么大的差距,很多人代码出问题的时候,需要把程序跑起来,设置断点,一个个试,人家早就用单元测试自动发现问题了, 这些人还一直沉醉在自己的这个状态中。

第三个例子,我见到了另一个国外的程序员,有幸他举家在西安待了半年,让我们两家成为了好朋友,刚和我们团队一起工作的时候,有很多我们会的东西他不会,我们还觉得有点优势,我还给他讲一些东西,很多时候讨论的时候,我们还能占一些主导,但是半年后,几乎没有我们会的他不会了,有过了两年,人家就可以自己写框架了,最近他自己成立个个人咨询公司,正在服务一个客户,报价已经是我们目前这边报价的3倍了,如果说人家为何成长的为何如此之快,我还是要说人家用的是专业的训练方法。而我们还在到处找免费的东西,天天在网上看业余的人士胡扯。

从上面你就可以看到,专业的训练用更少的时间达到了效果,然后在收入上有了很大的区别。

今天就到此为止,明天我继续聊聊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为什么认识到专业是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我们业余。

路千万条,但你不能同时走两条路

春节期间,我在上大三的外甥想让我改一下简历,想试试找工作,同时他说也有考研的想法,我说改简历是很容易的事,关键是简历的内容,是谁的简历,至于简历格式,只要整齐就行,我还没看到有几个是因为简历做的漂亮而拿到高薪的。

我一听这个想法,大概就能猜到他是想试试是否能找个好的工作,如果不行的话,就去考研。估计很多学生是这个想法,而且很多父母也赞成这个想法,但是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这个想法是很危险的。

原因在我看来是很简单的,我们很多时候做事都说两手准备,但是最后两手都没准备好,我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我们一段时间只能专心做一件事,就比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你同一时间只能在一条路上,否则你就永远站在十字路口彷徨。好听点是两手准备,不好听就是三心而已。

如果我们要考研,那么我们就需要准备考研的课程,比如语文、英语、数学等。如果你考研考不好,要么说明你学习能力有问题,要么是没有认真学习,一个既不认真,有没学习能力的人,你凭什么说可以找个好工作?

如果你选择找工作,那么一点也不轻松,你需要锻炼很多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人处事,就拿软件行业的工作来说,很多优秀的学生大三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算法,编程等等要开始有自己的Demo或者作品了,需要刷大量的面试题。所以如果要想毕业就找份好工作,哪有时间去专心考研?

我给他的建议,就是把简历的东西先放一边,先想清楚到底是想考研和找工作,这两条路没有一条轻松的,也不存在这条路是那条路的退路,就选中一条路使劲的走,如果选择了考研,就不要羡慕别人找了个好工作,如果找工作,就不要羡慕别人考了个好大学的研究生。

路有千万条,我们这一生最终有且只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这就是我们给自己画的人生轨迹。

最后,如果考研,我建议他换个专业,他本科学的是通信,到不是说通信专业不好,而是我觉得本科是通识教育,大部分大学生本科里的专业课都是60分的水平,换专业最大的好处,就是多了一个学科,就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这世界很多的创作和发明都是有跨学科背景的,乔布斯不也是因为上了书法课而让产品上了一个层次吗?而且乔布斯一个理科生却让他的演讲让很多人顶礼膜拜,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说跨学科的重要性。写到这里,有些人要抬杠了,说你不是说要专心,同一时间只能走一条路吗?是的,但我并没说不同时间不能走两条路,而且考研换个专业其实也是殊途同归,因为我们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输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