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学习法-你能学会任何东西

现代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人人都为学习焦虑,看各种免费和付费的文章,教程,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背过的东西用的时候想不起来,考试的时候记不起来,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是遇到问题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是什么呢?

“The person who says he knows what he thinks but cannot express it usually does not know what he thinks.”
知而不能述者,非知也
— Mortimer Adler

其实,学习并不是我们现在才出现的,几千年来,人们都在学习,那么一定有不少很好的学习方法,遗憾的事,我们在学校学习几十年,竟然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人教怎么学习,我们过于强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但是我们也需要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不然别人都在用炸药,用推土机来移山,我们还在用愚公的方法,那么真的就会子子孙孙无穷尽的都愚蠢下去了,顺便说一下,愚公移山是不是该从课本上移除出去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学习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也被称为终极学习法!

费曼是谁?爱因斯坦之后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13岁就学完微积分,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24岁加入曼哈顿计划,参与原子弹的秘密研制,并在同年拿到了普林斯顿物理学博士,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等等,参与了二战时候的曼哈顿计划,日本长崎爆炸的原子弹就是他参与的这个计划的成果之一,看了这些,你不要以为费曼就是你在学校走廊或图书馆里见到的那些科学家,他可不像牛顿一辈子未娶,而是一个撩妹高手,业余生活极其丰富,会的技能也特别多,什么修个收音机都是小技能,有一天突发奇想学画画,最后开了个人画展,听桑巴音乐的时候,喜欢上了鼓,最后担任了学校芭蕾舞团队的鼓手,还能破解玛雅文字,甚至还学会了通过嗅觉辨认不同的人,那些我们认为很难的能力,费曼都能学会。

学会这么多东西,而且很多都达到顶级水平,那么我们肯定以为他的智商很高,实际上费曼的智商只有120,远远低于爱因斯坦等人,所以,毫无疑问,费曼是一个学习高手,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主要分为四步

图片

概念

选择一个你需要学习的概念。先拿出一张白纸,把你要学习的这一个概念写在白纸的最上面,比如说数学中勾股定理。

教学

写下你对这个概念的解释,用最简单的语言,假设你正在教一个对这个概念和领域一无所知的人。教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哪些地方你可以说得很清晰,还有哪些地方你自己都解释不明白。那么,解释不清楚的地方,要么就是你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要么就是你转述的有问题,没有抓住这个概念的实质,这些就是你需要努力深入学习的部分,这一步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发现哪些你还不能理解。

简化是检验我们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作诗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

图片

这种解释方法,爱因斯坦也尝试过用来解释相对论:“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身边,坐了两小时,感觉上却是一会儿的工夫;而当你夏天紧挨着一个火炉时,哪怕只坐上一会儿,却仿佛已经是一个小时。

费曼有一个著名的“冰水实验”,这个实验是针对美国当时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事故原因做的演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震惊世界,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就召集了很多专家来调查,68岁的费曼就是其中一个。
经过调查,费曼将问题锁定在火箭助推器的 O 型密封圈上。这个密封圈是橡胶做的,有一定的膨胀性,在发射火箭的时候,这个环就保护火箭体的接口,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高温气体接触到燃料舱。但是发射基地的温度又特别冷,在零度以下,密封圈一遇冷就收缩了,在燃料舱开始燃烧的时候,一冷一热,这个密封圈就失效了。

那么,怎么向全国人民解释呢?

费曼就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进行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演示实验。他用镊子夹住橡胶圈泡在冰水里一会,拿出来之后,橡胶圈上都已经有了镊子的痕迹,过了几秒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就完美地解释了,挑战者号发射当天温度很低,导致推进器的 O 型密封圈受冷之后不能立刻恢复原状,导致燃料从飞船的连接处泄露从而发生了爆炸。

回顾

把刚才给讲的时候卡壳的部分,重新学习,查各种资料,直到把那些搞不懂的地方全都可以流畅地写在纸上为止。这个过程和上一个复述的过程是可以循环的,只要遇到问题就停下来学习,然后再复述。

简化

当我们把所有的学习概念都弄清楚之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概念重新转述一遍, 这一步就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检验。检验自己到底有没有掌握知识,就是讲述、转述给别人听,只要别人能听懂你说的意思,那就说明你自己的学习成功了。

秘笈就这么简单,费曼学习法最重要的就是以输出来倒逼输入,我们习惯了被动的输入,大部分学生学习都是如此,老师讲什么就背什么,理解的东西太少,即使有很多考试,也其实还是考的输入。那么怎么算掌握了呢?就是自己能当老师,当一个普通的老师还是不能完全算掌握,那么费曼被成为老师的老师,就是强调我们要把任何高深的知识都能让一个小白能够听懂。

编程里面,一个比较好的编程实践就是测试驱动开发,什么是测试驱动开发呢?就是开发之前先写测试,这样可以避免开发将来用不到的功能,或者开发的东西不能用。举这个例子是不是非技术人员还是不懂,那么我就简化一下再举个例子,就是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产品,我们先设计产品说明书,然后再去开发产品。

其实,记笔记,思维导图都是这种学习方法的一部分,记笔记和脑图都是简化,只不过这种方法很多时候面对的是我们自己,如果不进行输出,那么我们很难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

为什么费曼学习法是终极学习法

每个人唱歌,如果不唱出声,在心里唱,都觉得唱的和原唱一样,但是大部分人唱出来就知道差距有多大。

下面这张图是根据研究,我们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那么这个学习金字塔里,学到知识留存最多的是教授给他人。

图片

总结

市面上的学习方法千千万万,主动学习,把学到的东西教给他人才能算是掌握,即使不能交给他人,至少可以模拟的讲给别人听,讲不清的地方,必然是自己没有掌握,没掌握的地方再去查漏补缺,如此循环,学生也一样,把概念学透,自己能完全讲明白,比做很多套题要强很多。

我在公司里,一直强调分享,其实分享就是倒逼我们学习,那些没有分享而觉得自己掌握了某些东西的人,我是不相信的,他们只是在心里唱歌,让那些在心里唱歌的人,直接登上舞台只能是死路一条

聊聊职业发展路径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关心职业路径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职业,如果要想有所发展,就需要了解自己的这个职业的发展路径,这个路径就是我们的向导,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我们现在是在哪一级,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下一级的能力是什么?然后我们才能知道做些什么才能到达下一级。

了解职业路径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每一年都希望自己能够涨薪,希望自己收入有所提升,但是简单的只是希望是没有用的,个人的收入是和个人的能力以及为公司带来的收益正相关的。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涨薪和工作时间的长短看的比例过大,甚至HR在招聘的时候也容易过于看重工作年限,但这有以下两个问题:

  • 一个人可能工作很多年,但是一直都在重复头一两年学到的那点东西,也就是对外输出的价值是没有变化,其次随着年龄的增加导致体力的下降,对外输出的价值反而降低不少。
  • 经验有两面性,有一些经验当我们过于熟练后,容易陷于能力陷阱,就相当于一个锤子,看到一切都是钉子,反而这种经验会对我们造成一定的羁绊。

我自己也看过不少简历,很多人工作很多年了,简历里还列着大学里拿过的奖项,这个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大学里大家都在讨论微积分了,你还在说你小学里得过年级数学第一名,让人觉得很Low. 单位里也有一些人,想升职加薪的时候,总是提自己几年前的贡献,殊不知几年前的贡献已经在几年前用过了。 一个毕业工作三年以后的人,大学以前的荣誉是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过于强调之前的功劳,越是显得自己现在是个废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好汉不提当年勇”。

这里面主要的问题就是不清楚自己现在的位置,以及我们为下一个职位需要做哪些准备。

根据我自己10多年的管理经验来看,不要轻易把一个人放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去,而是要先考察这个的能力,以及这个人用这个能力做了相对应的一些贡献,我们很多的时候的错误,当然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就是先把人放到这个位置,然后相信他能干好,我们都喜欢听临危受命的故事,但是临危受命的对象必须提前做了必要的准备了,我们先把一个人往上提,最终这个人肯定会被提到他不能胜任的位置,那么时间一长,公司大部分人都是在不能胜任的位置上。

要想避免上面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让自己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让我们自己的能力的增长跟的上自己的年龄的增长。

图片

我们就需要让上面这个曲线越陡峭越好。

人员级别该如何定义

作为个人,需要有职业路径,但是一份好的职业路径很重要,很多公司都有相应的职位,但是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路径,以及不同职位的要求,拿我所在的软件行业里,软件行业里经常有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比较奇怪的是很多公司里高级程序员里还能分出1到n级。我自己特别不喜欢初中高这三种分类,因为很多程序员连一些基本知识都不掌握,也叫自己是高级程序员,更遗憾的是,很多公司竟然简单粗暴的用工作年限来区分。

我自己做为一个分公司负责人,为了考核,原来也定义了一个不同级别对应客户的报价和工资,但是当时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影响至今,就是为了稳定当时现有人员,不影响现有人员的工资,就根据当时已有人员对客户的报价,反推出高级开发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然后一级级下去。这里面最大的问题,不是说一个高级程序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而是是否有人拿到了高级程序员的报价,这两个是没有那么强的相关性的,好在后面有及时纠正过来。

中间有几年,我定义的考核和成长路径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员的变动,原来的不同级别的要求已经不适应了,由于我自己是做技术的,所以每一个级别的要求里,写的特别具体,比如.NET语言里需要掌握什么特性等等,但是随着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经验多了以后,发现纯粹用掌握一门语言来区分初中高级别的工程师,我就是对大学生提出的是中学生的要求。我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所以我不想再太多参与项目的具体编码的工作,越是在公司强调独立自主工作的时候,作为Leader,需要做的coach工作反而越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永远是公司管理人员该做的东西,我们强调Independent的工作能力并不代表Leader的工作会减少,只能是更难,更大,因为我们需要帮大家“破镜”,从一个境界破到另一个境界,我们不能替代他,但是还要帮他破镜,这个真的很难,要做的工作也很多。

示例

好的职业路径是很重要的,因为我自己是做技术的,所以我这里面贴出两个我认为不错的开发人员和技术工程师的范例,一个是Basecamp公司的,另一个是吴军老师给出的。

Basecamp

下面是Basecamp给developer的title, 我选择basecamp作为参考,是因为他们的定义是奔着工作质量,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去的,并不是一个特别具体的技术知识点:

  1. 一个人做工作是否需要被别人review, 是经常,偶尔,还是不需要被review (工作独立能力)
  2. 是否掌握需要的高级特性和用法 (深度)
  3. 是否熟练应用一些优秀的模式和方法 (行业优秀方案的应用, 能否站在巨人的肩上
  4. 是不是一个Sole的程序员,我们之前说全栈,很多人理解的全栈只是前后台代码,代码写完了,写的是不是符合要求,是不是成功deliver到end user手上,如果我可以改的话,我希望把sole改成solo,我觉得Solo特别好,Solo就是你一个人搞定,这里面包含很多东西,一个Solo的程序员是以后可以单飞的程序员的。(是否是solo程序员)
  5. 了解其它技术,深耕一个技术领域,并同时掌握其它技术领域,做一个T Shape的人才,能否推动整个组织向前,是能否达到高境界的重要条件。(一专多能,推动组织变革和进步)

Junior Programmer

  • Work is thoroughly reviewed with substantial back and forth frequently needed before merging.
  • Basic language features are mastered, but some advanced structures may still be unfamiliar.
  • Occasional issues following patterns and approaches within existing code bases.
  • Works primarily on tightly scoped, routine problems.
  • Usually less than 2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Programmer

  • Work is reviewed with the occasional need for material direction or implementation changes.
  • Follows established patterns and approaches within existing code bases with ease.
  • Works mostly on clearly defined and scoped individual features or problems.
  • Usually at least 2-5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Senior Programmer

  • Work doesn’t necessarily need to be reviewed, but general approach may be.
  • Fully capable of taking substantial features from concept to shipping as the sole programmer (alongside a designer).
  • Can provide material feedback on the work of junior programmers and programmers.
  • Deep expertise within at least one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 Basic proficiency in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 Usually at least 5-8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Lead Programmer

  • Work happens completely autonomously with no regular need for review.
  • Fully capable of owning and running entire subsystems of work (Queenbee expert, Action Cable implementation).
  • Helps set and maintai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 Deep, substantial expertise in multiple programming environments.
  • Capable of running and directing small teams for substantial projects.
  • Capable of executing projects across multiple domains (say, native app that needs API backend).
  • Usually at least 8-12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Principal Programmer

  • Can set and direct an entire department, like SIP, Core Product, or Research & Fidelity.
  • Fully capable of designing, owning, and running entirely new, novel systems (design billing systems, Trix, Active Record from scratch)
  • Capable of running and directing larger teams for large, long-running projects.
  • Recognized widely in the industry for mater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te of the art.
  • Invents new concepts, pushes the whole organization forward regularly.
  • Usually at least 12-15+ years of experience being a professional programmer in the specific domain.

五级工程师

吴军提出的五级工程师的标准,我觉得要求更高,我们很多人能到第二级已经很不多了,但是可以看看,如果我们终身达不到,那么也可以用来指导下一代嘛,同时也可以对比一下我们自己,然后我们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避免得瑟。

图片

  • 第五级工程师

    以计算机行业为例,一个人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熟练应用工程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所分配的工作,而不需要他人指导,就算是一个合格的五级工程师了。再具体一点,比如这个人在京东公司任职,老板让他做一个工具,找出那些不断帮助女(男)朋友买书的读者。他自己知道在公司内找谁去要数据,如何确认两个人可能是男女朋友,而且经常买书。也知道自己在京东公司的环境里,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开发工具。以及为了方便客户使用,这个工具应该有什么样的基本功能。如果还做不到这件事情,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在过去,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可以并列的头衔,今天在法国和德国依然如此——那里的工程师会有一个特殊的资格证书,就如同医生和律师有特殊的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在中国,很多人从工科大学一毕业,公司就在他的名片上印上工程师,然后就似乎已经成为工程师了,很多人有这个头衔,但并不具有工程师所应该有的基本的技能。在IT行业很多人被称为码农,虽然名字不太好听,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是对天天简单重复低层次IT工作的人的一个形象的写照。我想,上述对一个五级工程师的要求,任何一个从工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只要自己有心,往这个方向努力,不难达到。如果达不到这个层次,不能算合格的工程师。

  • 第四级工程师

    对于第四级的工程师,就需要有领导能力和在工程上把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的能力了。用我之前写的“愿景-目标-道路”的逻辑,他们能够寻找出实现比较大的目标的道路。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同,后者考虑的是对和错,前者只是在现有条件下考虑好和坏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建造一座海湾大桥时,工程师会在现有资金的条件下,根据交通的需求设计一个200年使用寿命的大桥,但是为了让军队迅速通过一条河,他们追求的目标就变成了在最短时间内建造足够让军队安全渡河的浮桥。目标不同,工程师的解决方案就不同,这件事对于土木工程师和桥梁工程师来讲,常常不是问题。但是很多搞IT的人,常常会把海湾大桥修成浮桥,也会把浮桥按照海湾大桥来慢慢修。因此,能否成为四级的工程师,要看能否最好地解决一个这样有规模的实际问题。这个能力远不是熟练写程序就够了的。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机会不够,其实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中国IT公司里非常缺乏这样有头脑的工程师。至于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得到机会,他们和上下级之间较强的沟通能力帮助了他们。

  • 第三级工程师

    对于第三级的工程师,就应该能够独立带领人做出一个为公司挣得利润的产品了。这里面除了上述能力外,还涉及到对市场的判断和营销能力了。很多人讲,我就是做工程的,这个东西是否有用,我不清楚,有什么事情你叫我做就好了。这样显然达不到第三级的要求。第三级的工程师,本身必须是非常好的产品经理。一个有良好工程素养的人,如果心胸开阔,愿意接受各种意见和建议,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这一步。你可能奇怪,我为什么专门强调心胸开阔,因为人有多大的心,就能做多大的事情。有人抱怨自己作为工程师,收入和社会地位太低,我想如果你做到第三级,就不低了。当然再往上,就不是很多人能够做到的了。

  • 第二级工程师

    第二级是能够做出先前没有的东西的人,世界因为他们多少有点不同。举几个例子,比如北极光风投的创始人邓锋,在他(和谢青、柯岩)之前,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防火墙设备,他们做出了这个设备,并且成功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墙公司(Netscreen),这个公司在被收购前市值大约为20亿美元。他可以算得上是二级工程师,另外,Google云计算的发明人迪恩(Jeff Dean)也可以算。你如果能成为二级工程师非常好,但是如果不能也没有关系,不必对自己太苛刻。

  • 第一级工程师

    开创一个产业的人,包括爱迪生、福特、贝尔等人

小结

如果我们是一个个人,我的建议,我的建议是找一些行业里你认为比较不错的公司里,对不同级别的人要求,拿IT行业里来说,国内的腾讯,阿里,今日头条,国外的Google, Facebook, Microsoft等等,或者一些高速增长的小的明星企业,独角兽企业,那里面对人员的要求来看看自己需要哪些提高。同时,我们需要提升我们的眼界,我们每个人只有发现过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后,才能开始有所进步,这就是看见,因为看见,所以不同!

对一个企业来说,我们需要定义一个不断向上的职业路径,让每一个清晰的知道每一个职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每个人自己在哪一个级别,以及下一个级别是什么?同时,要提供环境和机会,让每个人有机会从当前的位置成长到下一个位置,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把自己转变为一个园丁,提供好的土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不要总想把花园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让花草自己生长,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发展你的兴趣,而不是跟随你的兴趣

大家是不是经常从成功人士之口里听到下面的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跟随你的内心 (Follow your heart)

追随你的激情 (Follow your passion)

我想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千万不要盲信,如果我们完全这么做,会让我们相当危险。

我们看到很多成功人士,说这话的时候,也确实发现他们对他所从事的是很有激情,看似真如他们所说。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成功后,他们才更有激情? 还是他们本身对这件事就很有兴趣,然后才做成功那件事呢?

我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人都是后者,就是你在一个领域成功后,你才对这件事更有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非常大的骗局

为什么?因为这假设了两个前提:

第一,我们知道我们的兴趣。

第二,我们的兴趣是不变的。

显然,这两个前提都是不成立的。

很多时候,我们还没见到更多的东西时候,我们最么知道那就是我们的兴趣,那就是一生所求?当你常年住在一个小山村,你可能并不知道你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当你突然见了花花世界后,你可能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

其次,我们的兴趣也会随着年龄变化的,我们想想,婴儿时,我们的兴趣是喝奶,小孩子时,我们的兴趣是玩具,是好吃的糖果,到了成年,我们的兴趣可能是音乐,美术或者旅行。

兴趣不能当饭吃

这个世界上,能把自己的兴趣变成工作的很少,比如,你喜欢篮球,和你能找到一个篮球工作,这个差别很大,喜欢和你能,这里面隔了十万八千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喜欢打游戏,对游戏很有兴趣,很有激情,但是游戏能当饭吃吗?不能,你看到有的人打出了世界冠军,但你想想,那个冠军凭什么是你?你有没有这个天赋?你有没有训练你的资源?你去问问那些打出冠军的人,他们失去了什么?很多人说我喜欢,所以我更努力,这个世上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成功,更需要资源,需要专业的训练,刻意的练习,很多时候,一上专业的训练,你的兴趣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一个枯燥动作做上万遍,你真的认为这很有意思?

追随兴趣,很多时候就是懒惰

除非你是天生的富二代,不然,我们就一定需要养活自己,甚至是养活家人,我们可能需要从搬砖开始,而不是做梦自己开着跑车四处兜风去,我们很多时候说是追随兴趣,其实就是懒惰,是因为我们不想脱离自己舒适区,觉的练习太苦,觉得学习太累。

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兴趣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或者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兴趣是这样产生的,就是我们做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做成功了,或者比其他人做的更好点,我们就有了成就感,然后这种成就感如果不断的正循环,然后就产生了对这件事的激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说鼓励教育比兴趣教育重要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我们开头说的,那些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那些人,就是这么来的。

跟随你的兴趣就是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我们知道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风险巨大,但是把一个人的人生放到一个篮子里,我认为无疑是犯罪,首先,我们根本不知道整个社会几十年之后发展成什么样,其次,万一这个兴趣行不通,怎么办?行不通的可能性太大了,比如,我们大部分人的兴趣都是音乐,美术,体育,但这些最终能走出来的人太少了,而国家的教育体系,让一个人出来没饭吃的几率太低了,如果你有大量资源,你有大量资本,你有退路,那还有可能,但是如果你没有,国家的教育体系是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家最安全的出路。

很多我们不感兴趣的事情,会是我们将来感兴趣的事情的重要基石

如果说你喜欢计算机,但是不喜欢数学,你喜欢运动,但是不喜欢基础课,这都是不行的,越来越多的行业,都是跨学科的,越是往顶部走,越是发现之前枯燥的东西有用,越来越发现,枯燥的东西就是你的瓶颈。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觉得操作系统可没用,觉得高等数学生活中完全用不到,但是,等我需要看AI的东西的时候,就非常后悔没有学好这些课程。比如,你觉得做好面包和学好英语有什么关系?当你追求的东西层次上升到想和全世界交流的时候,你还觉得英语不重要?你觉得学好语文和英语有什么关系?当你想把中国文化传到全世界的时候,你觉得英语重不重要?你喜欢乐高,你喜欢建筑,你学不好数学,估计也只能盖个几层小楼?当你想盖出世界一流大楼的时候,你觉得美术重不重要?数学重不重要?物理重不重要?

给学生的建议

如果你还是一个学生,我觉得你要把功课学好当做自己最大的兴趣,否则你就上不到好的大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好的大学,有好的资源,有优秀的同学,他们能把你的感兴趣的事情做到世界级的,你喜欢车,做无人驾驶呀,你喜欢飞机,飞往比邻星呀,你喜欢乐高,盖世界第一大楼呀。学好功课的前提下,兴趣放课外发展吧,除非是你很早就展示了某方面超强的天赋。

给工作的人建议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富二代,先看看哪个事情能让积累你的资源,找到一个工作,有一份收入,然后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谈兴趣吧,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某一个领域沉下心来,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然后取得成就,最后这个人发现这件事它越来越有趣。

刚开始,我喜欢安安静静的写代码,我不喜欢做管理,但是,短期写代码水平不会有巨大的提升,而我自己更擅长一些管理的东西,比一些人这方面做的好,所以我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比我写代码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我可以用我多出来的收入,发展我的兴趣,比如我可以买更多的书,更好的电脑,付费参加高水平的会议等等,最后代码水平也跟着提高了,这不也很好吗?

你如果喜欢旅游,那么你先把能力提升,工作做好,学好英语,然后去其它国家出差,既能旅行又能为公司带来贡献,不是很好吗?

找最能发挥你的事情做,找你最能贡献价值的事情做。

君子不器,很多人老觉得自己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就不想做别的事情,其实我们喜欢,和我们能做贡献的并不是一件事,我们在社会的价值,最终是通过我们对别人的贡献来衡量的。

我们已经工作的人,不要想自己喜欢做什么情,想想你做什么,对公司贡献最大,对社会贡献最大,比如,你是做后端的,但是公司急缺前端,那你是不是可以学前端呢? 你是个后卫,但是队伍现在缺个好中场,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去做中场呢?哪里你给别人贡献大,哪里能发挥你的特长,哪里你的收获就越大,我们的幸福很多时候是因为别人需要而存在,我们的幸福从来都不是来自对别人的需要。

图片

因此,找到一件事情做好它,然后不断加大难度,不断做好它,慢慢的,这件事情你会喜欢的,千万不要猴子掰包谷,今天一个兴趣,发现没做好,就说没兴趣,明天又是这样,这样终将一事无成,人生也终将无趣。

你的产品卖不好,可能是说明书的问题

图片

我现在特别怕买国内的一些家具,尤其是需要自己组装的东西,倒不是质量不好,中国这么多年的制造经验,我相信很多产品本身的质量已经很不错,至少从原材料上来看。我们也都知道,很多产品国内生产,国外贴一个牌就增加了很多价格。

但是,为什么我依然害怕买一些国内的产品呢?因为很多产品不提供安装服务的话,你自己会相当痛苦,我有很多次买一些小的家具,然后回来让我自己组装,买回来后发现有个很气人的东西,就是没有说明书,有的时候我打电话过去,他们说这个东西很简单呀,然后给我发个视频的链接,每次我看完,要么是没看懂,要么就是他演示的产品和我的有差异,要么就是让你看完,啊哈,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想把买的东西扔了。

最崩溃的是你安装完了,发现有个地方安反了,然后你想死的心都有,因为不光是重来一遍,你还得先拆再重来。还有的时候,没有说明书会让你把产品弄坏了,人家商家还不赔,我记得我买了一个食物垃圾处理器在水池子下面,但是安装的时候,我把一个孔给打开了,后来问了后才发现,那个只有安装洗碗机的时候才打开,可是遗憾的是那个孔已经打开堵不住了,怎么可能给他们好评?

还有很多产品功能是有了,但是基本上你很难知道有这个功能,比如我买了个加湿器,我用了几个月了,才发现原来那个过滤网是可以拆下来洗的。说明书里没写,真的是工程师白设计了这个功能。

图片

上面是宜家的说明书,基本上宜家的家具买回来,都有说明书,虽然说有些说明书依然不是很直观,但是人家至少是有,而且是多语言的说明书。相比,国内很多厂家的东西寄过来,就没有说明书,我前段时间给屋里换个锁,然后我花了好久才研究透锁的组成才最终安装成功,他奶奶的,我有必要为了换个锁,花时间去学习锁吗?

一份好的说明书,可以大大的让产品上个档次,让用户的舒服度和体验大大上升,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用户的时间。原因很简单,不要认为你的用户都是这个行业,都是非常聪明的,你的产品操作越简单,你的用户的门槛就越低,你的用户群就越大。

我甚至觉得各行各业都要个用户手册。

拿我在的软件行业来说,很多人以为把代码交到客户手上就行了,其实不是,用户不知道怎么安装,怎么使用,再好的软件也发挥不了价值。

就用最常见的餐饮外卖,你觉得要不要用户手册,我觉得是要的,如果每个用户打开后,发现有一张纸,纸上印刷着你外卖食物里各种食物的组成,各种食物大概的配比,用户是不是吃的更放心呢?再画上一些图告诉客户怎么吃手不会脏,吃完了垃圾要扔到哪里,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是不是商家的逼格就高一些了呢?甚至你可以告诉食客你做这个外卖的远景呢?最后再协商如有什么问题,请联系哪里。我相信我肯定愿意多点这样的外卖,就算再不行,我可以用这张纸当我吃饭的时候餐布吧?而你的成本就是多了一张纸而已(这段给我做餐饮的朋友思考一下)

图片

所以,我希望我们学习别人产品的时候,不要光学习硬件的部分,现在硬件部分基本说没有壁垒了,因为很多复杂的东西,你可以砸碎了学,放到显微镜下看,但是别忘了学习人家软件的东西,比如写一份好的说明书。

八零后怎么就成了悲情的一代?

网上或者现实中有很多人为80后打抱不平,我自己也是80后,我没觉得80后有多少悲情。

说80后悲的情这些人,老是说现在很多成功的人都是70后,60后,觉得人家那个时代好,这个显然是只看一个时代的头部人物,好像我们在那个年代就能成功一样,然后觉得90后,00后吃穿不愁,但是90后一定比我们幸福吗?先不说社会本来就应该要进步,一代要比一代强本来就是好事,难道我们的努力不就是让我们下一代也过的更好吗?况且,90后面对的世界也不一定比我们80后好,至少我小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作业,而且作业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我自己也是80后,我小的时候虽然穷,但是我从来也没感觉到痛苦,因为我不知道富人是啥样,我周围都穷呀。小的时候没事我可以躺在山坡上晒太阳,下河摸鱼,上山赶羊,晚上8点就睡觉了,现在的小孩儿敢想吗?根本不敢想,为什么呢?因为怕输在起跑线。这个起跑线在我看来是什么呢?就是你去球场看球,前面有一个人站起来,后面的人不得不站起来看,最后大家都是站着看完一场球。你能说这比我们那个年代大家都坐着看球更幸福吗?

说到机会,我们怎么就少了? 没成功都是我们自己没用,我至少觉得有很多机会,最终都是自己无能没抓住,比如高考依然是给我们最大的机会,高考我们没参加吗?为什么人家都能考到名校?70年代多少人连高考的机会都没有,而且那个时候高考比现在难多了吧? 还有的人怪扩招,不扩招说不定你都上不了大学。

70后成功也没啥稀罕的,70后都快50了,哪个年代的成功人士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再过10几年,你看肯定是80后里面的人当大佬,这很正常。

80后房价太贵?那70后当年住的房子好吗?能有的吃就不错了,90后将来毕业房价估计更贵吧。再说,80后毕业的时候,房价还没那么高,要是大学好好上学,毕业头几年能挣点钱,早点买房,不也是很好的赚钱机会吗?估计10年前买几套房的人现在笑的睡不着吧?没买,还是自己眼光不够,能力不够,没啥遗憾的。我当年也没买,但是我也没啥后悔的,当年没本事,没挣到钱。

80后要养几个老人,有啥委屈的?要是你不是独生女,家里能把你养大就不错了,你享受了几十年,现在多努力一点,咋就委屈了,你家里要是3,4个孩子,估计你能不能上大学都不一定。况且,国家现在的医保已经可以了,原来农村生个病,基本都看不起,更别说,现在的医疗水平进步巨大,很多当年得个病都活不了的,现在都能很好的活着。

80后牛逼的人也多的去了,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很容易就能看到,头条张一鸣是不是80后?拼多多黄铮是不是80后?好未来张邦鑫是不是80后?大疆的汪滔是不是80后?滴滴程维是不是80后?。。。。

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其他70后、90后的头部人物,就抱怨我们的时代,我想说的是,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日子强多了吧?至少现在是和平年代,不要觉得自己在战争年代就是将军,其实有这想法的人,战争年代当兵估计都没人要。要看看我们自己身边,自己这个年代优秀的人,多向他们学习。

80年代的人,不是出生在最好的一代人,但也绝不是最差的一代。相反,我觉得80年代的人,恰恰是幸福的一代。

感谢,这个时代!作为80后,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个时代,不要浪费时间抱怨,专心奋斗,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人生可能并不是一条线

之前我提过要走出舒适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寻找自己的边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很难定义这个边界.

周末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我就在想一个问题,这个电影最后成功,我相信主角Alex应该是一步步走出舒适区,一步步的增加挑战,幸运的是,他成功了,但是我相信有很多没有成功,而事实上,很多极限大师都是为了挑战极限,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最后献身在这个运动里。

而如果我们做的不是极限运动,万一我们走出去超过了自己的边界,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呢?比如我们不断学习,拼命工作,可是,最后万一我们身体扛不住死掉了呢?

那么,我们在追求什么?

我们都在追求成为精英的路上,那么我们眼中的精英到底是什么?我想大部人追求的精英就是有钱、有权、有名望。

但是,这太难了,做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然后见过一点市面的人,我觉得要想成为大家眼中的精英太难了,虽然说读书和奋斗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但是如果老是要追求物质而不停止,我们这一生还有幸福吗?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慢慢的相信“命”,我说的命不是说我们听天有命,不是说算命先生说的命,而是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在什么样的环境长大,这就是你的命,我相信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24小时不睡觉也没有王思聪有钱,甚至有学问,为什么?有钱人有资源,好的教育也会让向人家倾斜,起点会越来越重要。

这就是我说的边界,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的边界,不要好高骛远。如果社会阶层是100层,我们父母在30层的话,我想我们一辈子能爬到60层已经是做了很大的贡献了,不要想着往90层爬,这基本不可能,要认命,认了命了,我们才会专心看到眼前的几个台阶,先爬上去再说。

看万维钢的书,里面提到了这个社会其实有三条链,食物链、智识链和幸福链,这个对我启发很大,或者至少让我们和某些有钱人比,让我们有了一些安慰。

食物链主要代表物质,就是钱、权、社会关系。但是这条链,我们只能有小的改善,也就是最多能到个中产,再往上很大程度上我们难以决定,除了命以外,运气是很大成分,所以说我们决定不了太多食物链的排名。

智识链,就是我们的认知,我们的三观,我们的文化,智识他不是一种物质,他很难继承或者赠送,这就给没太多资源的人有了很多机会。我相信很多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都在这条链上提高了自己的排名。

幸福链,就是我记不追求富贵,也不求有啥文化,我就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来我觉得这种人没追求,现在我觉得也挺好的,人家自我满足,幸福就可以,现代这个社会,你食物链和智识链排名靠前的人也不能把我咋的,这样,其实也挺好。这个关键就是要自己觉得幸福,如果自己又要追求物质,比如抱怨工资低了,抱怨自己读书少了,那其实在幸福链上的排名反而更低了。

可以看到,如果只追求食物链排名的话,会非常累,付出大量的代价才能提高排名,而智识链相对容易一些,就是智识链排名靠前的人,控制不了别人,但是别人也别指望控制我,也就是想当我傻逼那也没门,幸福链主要是精神层面,主要是心态,幸幸福福过点小日子,如果你觉得幸福的话,现在社会其实并不难。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么一分的话,人生就有三条线,我们要关注的是三条链上的排名,而不能只关注一条链,如果只有一条食物链排名的话,很多时候我们能气死,因为这条链我们很多时候不能有太大改变的。

其实,现在食物链上排名靠前的人,如果智识不高,财富其实是守不住的的,而智识链上排名靠前的人,很多时候会有机会做一些大事,这种自我实现会让让你感觉幸福,而且有机会大大提高自己食物链的排名,即使升不上去,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我们的智识来培养下一代。

有的时候,我说一些东西,有些人会反问,你混的有钱吗?你没钱你说的东西就不对,哎,我想说,食物链的排名不是你想提高就提高的,但是提高智识链的排名总是让你有更多机会提高食物链排名的,而且很多时候有智慧和知识,这种幸福感无法传给别人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物质,如果哪个学问叫你无欲无求,只追求精神享受,我感觉那可能不是一个好学问。

总结一下,人生三条链,食物链、智识链,幸福链。我们不要只死定一条食物链而忽略了另外两条链。

如何学的更少,会的更多

图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很多东西,不学还不行,尤其是自己的专业,自己用来安身立命的技能等,尤其是现在各行各业变化都很快,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不学习就没有活路,比如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人都在用互联网,人人都在用手机,那么你所在的行业一样会和这些新科技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了工业+, 互联网+,+互联网。那么,随着AI的发展,估计到时候人人都得会点编程。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东西要学,怎么办? 其实我认为并不用担心,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和人拉开差距,往人群的头部走,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都不会让这个城市的前20% 的人没有活路,你要做的就是往前排走。

图片

那么如何能走到前排呢?大家的寿命都差不多,也就是大家一生的时间总量也差不多,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要做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单位时间里学习产出多。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学霸,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学霸,为什么需要介绍他,因为他一年完成了麻省理工学院(MIT) 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33门课程。

他叫斯科特.杨,从高中开始放学后就几乎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他每天学习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但他的平均成绩总保持在A以上。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后,他又以超凡的速度学习了麻省理工计算机课程,并登上TEDx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的学习经验。斯科特·扬在家用了12个月,通过互联网完成了四年麻省理工大学33门的计算机课程,节省了150万的大学学费。

那么,他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整体学习法。

图片

同时把学习分为几个步骤:

图片

后面我就分几次聊聊整体性学习法的东西,让你可以快速的熟悉这套学习方法。

你真的在学习吗?

图片

学习的焦虑

现在已经是信息爆炸时代,到处都是各种知识,各种新闻,各种信息,各种培训学校,线下的,线上的,这让我们很多人感觉非常焦虑,总感觉跟不上了,落后于别人。

这对喜欢学习的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多了知识的来源,他让喜欢学习的人越来越好,不喜欢学习的人越来越差,也就是加大了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差距。

但是,我们不断学习,却感觉到越来越累,为什么?因为有句很丧很流行的话:“我们不停奔跑,只为留在原地”。我对罗老师这句话其实不满意的,我真希望罗老师以后能修正这句话,我们奔跑,首先要想是否和别人比,如果和自己比,那肯定是在前进,如果和别人比,那也不一定留在原地,我跑完过半程马拉松,我就知道,只要不停奔跑,就有人不断掉队,所以只要不停奔跑,就会离终点越来越近,所以坚持学习肯定是对的。

焦虑的原因,是很多人觉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学不完呀,所以很焦虑,也有人把后面的两句话加上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放弃了,这更不对,我相信庄子并没有此意,我相信庄子的意思大概就是我们不要被信息爆炸炸晕了,学会一样是一样,人的精力有限,不要贪大求全,量力而行而已,但不是不让你学,庄子不学,你现在还能知道他?只不过学习,不一定是坐在桌子跟前就算学习,逍遥游也是学呀。

是你在学习,还是朋友圈在学习?

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在”坚持“学习,每天打卡朋友圈,一天不拉,我好佩服。其中最多的是英语学习打卡,我就见了很多人都打卡几年了,什么APP里面都级别很高了,天天说着自己欣赏自己的话,”今天又进步了“,”坚持很重要“,”朋友们,你们都学习了吗?“, ”每天一小步“。

还有一些人,咖啡厅里拍张照,”今日阳光明媚,读读书”,然后朋友圈一发,这些人还特别喜欢晒像“红楼梦”,”呼啸山庄”之类的。 (如果我朋友圈里的朋友也看过这些,我没有说你,我的朋友都是真的学习的人)。

我不否认,确实有不少人认真学习,但是大部分我可以肯定的是都不是,天天朋友圈学习英语,面试一句说不了,读书,问一下书里面写的啥,一问三不知。

说明什么?大部人都是把知识发给朋友圈,谁在学,微信在学,朋友圈程序在学。如果你真在学,而收效不好,那就是学习效率低,不用担心,后面我们一起探讨会一下高效学习。

兴趣学习,学习的重点在哪里?

现在特别流行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其实是比较怀疑的,这个对小孩可能很受用,但是对成年人不一定,兴趣不是那么重要,很多时候,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就是在某个地方不断成功,你自然就喜欢了,比如,你编程,你大量练习,最后比周围人都强,你做出了很多成功产品,你就会越来越有兴趣。所以,成年人,不要太看重兴趣,先想想,你在哪个行业容易做出成绩,哪个行业你就有兴趣,兴趣是你擅长做这件事,然后越做越好,别人都认可你,你自然就有兴趣。不要一弄就是不感兴趣,如果你赖以谋生的事情,你都不,那是懒惰者或者失败者的借口。

再拿学英语举例子,很多人说我喜欢看电影,所以我看电影学英语,有的人说我喜欢听歌,所以我要听歌学英语,很多人说我要背单词,但是最后都没效果,为什么? 因为看电影学英语,听歌学英语也好,他们把重点放在了看电影,放在了听歌。看电影学英语,重点是学英语,不是看电影好吗? 也就是你要把一个电影看十遍,看到你只想学英语,而不像看这个电影了。看几遍后,把屏幕挡上听。

我要背单词,不是朋友圈里天天打卡,这样重点就是彰显不是 “背单词”。

最后

我并不反对朋友圈打卡,相反我鼓励你打卡,但是请记住下面的话。

图片

如何走出舒适区

图片

上面这张图里,可以看到舒适区是一个小圈,里面你感觉简单、安全、合群、不害怕、平庸、无风险。

舒适区外面是一个大圈,一些你害怕做的事,是一些难做的事,是机会,也是风险,是一些你没做过得事情,是很多新事物, 是没有限制的梦想。

上一篇说过很多人愿意待到舒适区,但是时间长了,一旦外部或者内部环境变化,你就没有这个舒适区,为了避免我们某一天,从舒适区的18层楼高处直接坠落到底,那我们早点认清,提前一步步的离开舒适区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现代社会,竞争无比激烈,你没有机会在舒适区里呆太久。

如果还有人怀疑离开舒适区的必要性的话,我们可以看下下面这张图。

图片

(中文:那么,请再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要离开我现在站的这个地方…)

那么如何做可以帮助我们离开舒适区呢?

定义新目标,学习新事物,立几个Flag

普通人,很难先定义一个“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但是订个词汇量5000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吧?立Flag, 比如在朋友圈里Show出来,这样可以督促你完成。

有很多,比如如下:

比如学习你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

学习一种乐器

学习写作

学习健身

学习做饭

学习画画

等等等等

以终为始,把目标分解,一次一小步(baby step), 你每次的一小步,最后都是迈出舒适区的一大步

增加有用信息输入

就是我前面说的,要知道自己不知道,比如多关注本行业的一些最新技术,这里强调有用信息的有用,什么是有用,不是在莫视频软件里看别人搞怪,而是多看看书、权威杂志,高手文章等,只有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先看到舒适区外部的世界。

扩大社交圈

多了解自己行业里其他人都在干些什么?然后想想这些事自己现在是否可以干?不能的话怎么办?

多看看其它行业的人都在做什么?人家行业的东西是否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行业里来,乔布斯当年也还不是从保时捷的设计里吸取了大量灵感?

迎接挑战,知难而上

要多去尝试一些你还不能100%确定完成的事情,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不要基于退缩,尤其在团队里要做勇挑重担的人。做打不死的小强,因为一切打不死你的,都会让你更坚强,但是不要去做那些明显够不着的虚幻的目标,比如要1年赚一个亿,如果能打死你的,你就是死了的小强。

多做事,少八卦,把生活节奏调快一点

天天唱《从前慢》就是要回到母体的舒适区里,这是再后退,看看你每天睡觉超过8小时的话,那基本就是过于舒适了。

任何单位,任何地方,如果你还在慢慢晃悠的做事,那就是舒适区呆太久了,早睡早起,但是也别谁太早了,我还听说很多人晚上8点多就睡觉了,早上8点多起来,我想说,你要不是个天才,你就是党和国家,或者你家人把你当猪养了。 醒醒吧,梦总是会醒的。

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在害怕。。。。。。

图片

你在舒适区吗?

图片

之前我们谈DK效应的时候,有下面这张图,在我们到达愚昧山峰之前,我们很多人都是巨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图片

那么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就一定会开悟吗?不一定。

除了我之前谈到的,提高认知之外,我们许多人成长慢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喜欢呆在舒适区(comfort zone), 在comfort zone里做着我们熟悉的事,说着我们熟悉的话,不用担心,不用着急,不用害怕。

但是,就像题图里说的”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comfort zone”, 为什么? 我们听过亚当夏娃的故事,他们一开始就在伊甸园,无忧无虑,但是由于智慧果的诱惑太大,他们走出了舒适区,然后就有了我们,说这个有点虚。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之前,在妈妈肚子里不也是这样吗?然后从妈妈肚子出来的时候,就走出了人生第一个舒适区,所以出生的时候哇哇大哭。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又再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往妈妈肚子里放。所以,我们很多人成长了巨婴。

很多农村放养的孩子也有出息,因为出生后父母没有给他们继续提供想妈妈肚子里一样的舒适区,从下就没有舒适区。

很多企业里就创造了这样的舒适区,美其名曰,人性化,但很可能是僵化,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很像红楼梦里的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最后贾府变成了假府,你的单位是吗?

其实,中国古人就非常清楚这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温水煮青蛙也是这个意思。

管理上也一样,如果管理人员,觉得一片祥和,然后可以去登个珠峰之类的,如果你还没做到万科那么大,大部分应该都是虚幻的,是因为没有人提意见和提建议了,那我们就可能是是又到了自己的舒适区了。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单位里的,尤其是做长期客户,非常容易让人陷入舒适区,一旦长期客户合同结束,毫无疑问会出现下面这个场景:

图片

我也面试过很多人,他们在一个企业里工作了很长时间,常年用着熟悉的技术,不用学习,毫无压力,等年龄大以后,公司内部要使用新技术,他们就难以适应,然后出来找工作,但是其实出来还不如原来公司工资高,因为原来的公司对你有感情,会考虑你过去的贡献,但是一个新的公司是不会看这些的,这就是长期待在舒适区最大的危害,检查一下你现在在舒适区里吗?

你在舒适区吗?

请检查一下:

  • 你的工资是不是很多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 你的社交网络有变化吗?
  • 你每天或者每年的任务列表是一样或者类似的吗?
  • 你的职业生涯的目标有阶段性的成果吗?
  • 你不高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 你反应迟钝了吗?
  • 你很久没学习新东西了?

如果回答是的,你很大可能就在舒适区里。

怎么办?下次我们谈谈如何走出舒适区的一些方法。

图片